一
张良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很早时候,他就凭着个人激情,以暗杀的方式,开始了与旧体制的战斗。
在始皇帝二十九年,嬴政东巡,至博浪沙中。张良与一江湖豪客组成二人狙击小组,以大铁椎砸向嬴政的坐车,因情报工作不足,“误中副车”,始皇帝幸得不死。
行动失败,在意料之中。
因为始皇帝大权独揽,鞭笞天下,一向重视自己的安全,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他“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随即选择一处休息,甚至晚上还会更换地方。近臣“有言其处者,罪死”。
有一天,始皇帝“幸梁山宫”,在山上望见丞相李斯出行时车马甚多,微有不悦之色。过了几天,发现李斯主动降低车马随从的规格。他认定身边必定有人向李斯透露消息,于是便把当时在场的近臣全部杀死。
始皇外出巡游时,喜欢用几十辆外观一模一样的车子组成车队,每日都随即更换坐车,大约除了绝对心腹赵高,谁也无法确定他到底在哪一辆车上。
当然赵高不可能和张良进行情报交易,所以张良的狙击,不中副车,反而奇怪了。
这是一个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事件,说明秦政的合法性危机。
这次暗杀也是张良一生的政治资本。
所以后来,革命了,人人以“倒秦”为标榜,组织里的老同志便打趣张良,说想不到你这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当年竟然是“张大铁椎”。对此,张良总是微微一笑。
二
暗杀失败后,张良被当局列为头号通缉犯,便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躲起来。
太史公说,他曾经以为张良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一定应该是“魁梧奇伟”的,等到看了宫廷收藏的留候画像,竟发现其“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禁大感意外。
想必当初秦朝有关部门也犯了类似的错误,所以才出现了这样黑色幽默的一幕——头号通缉犯张良,只需改个名字,便可以从容游于城中,丝毫不担心被朝廷方面人士认出,而且在下邳期间,居然还过起了任侠的日子,在黑道上又混出了名气。
看来,极权政府控制社会的能力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秦时,人们还是有所逃的。
张良在革命前的这段黑道生涯里,结识了一个重要任务——项伯。
当时,项伯杀了人,避刑逃匿,在张良这边躲过一段时间,张良为他提供了食宿和保护。
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之后,而项伯也出自楚国的世家,二人颇为投机,就拜了把子,项伯年长,张良兄事之。
这本是一次江湖儿女的相逢,不料多年后,在鸿门宴上,已经为刘邦高级幕僚的张良,利用项伯的私谊,忽忽悠悠,竟然挽救了领袖和革命。
三
张良和领袖的关系非常耐人寻味。
当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好事者,要去投奔代理楚王景驹,不料中途碰到领袖的队伍。
张良手底下只有百十号人,那时候领袖手底下已经有数千人,领袖当时笑着说,到哪儿不都是革命啊,赶紧入伙吧。当然啦,景驹是楚国的贵族,旗子好看些,我不过是沛县的无赖,现在干革命,无非是混口饭吃,你不会嫌弃吧?
张良自然懂得大鱼吃小鱼的道理,也不多话,“遂属焉”。
领袖就让张良做了一个“厩将”,大约是管理战马的小军官,革命的“弼马温”。
张良看着眼前这些老粗,哭笑不得。
但事情已经如此,张良也就说服自己,随缘而转,隐忍待时了。
他经常用自己掌握的兵法韬略游说领袖,而领袖不管听懂听不懂,总是大度的说,好极了,就得这么办呐!
有时候,张良话刚开了个头,还没说几句,领袖就大度的挥挥手说,嗯,很好,我看这样干就行!不用多说了!
因为领袖本就不是一个会因为事情而烦恼的人,总是无可无不可,怎么办都行,所谓“意豁如也”。
张良就很激动,感到自己和别人讲论兵法权谋,别人都不明白,而同领袖一讲,领袖立刻就能领会其中深意。
张良说,“沛公殆天授”。
太神奇了,他虽是无赖的出身,不读书,好酒及色,但情商这么高,对权谋的领悟力这么强,真是天生的革命领袖啊。
于是,张良就断了去投奔景驹的念头,踏踏实实的跟着领袖干了。
四
领袖率军西击秦时,想要强攻关隘。
张良就说,兵者,诡道也,能使阴谋,就别硬打啊。我听说守关秦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出身,不比贵族重视名誉,是最容易用金钱收买的了,就派郦食其去好了,当然,我们也要在这里虚张声势,让秦将惊疑。
秦将果然见钱眼开,又疑忌刘邦军力强大,当即表示要战场起义,参加革命,同领袖一起去打咸阳。
领袖很高兴,张良却立刻说道,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腐败的将领想参加革命,而秦军纪律严格,下面的低阶军官和普通士兵未必跟从,我军应该趁着敌军主帅思想动摇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可获大胜。
领袖意味深长的看了张良一眼,依计行事,果然大破秦军,遂至咸阳。
后来,领袖私下里问张良,你说“这种出身,不比贵族重视名誉”,到底几个意思?我的队伍里,可几乎全都是“这种出身”的高级将领啊。
张良不愿多事,只是说,革命的前途系于领袖一身,而“沛公殆天授”啊,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言外之意是,怎么对付这种人,你才是大师啊。
领袖对张良的态度悄悄发生了变化。
对别人,他还是说骂就骂,想怎么羞辱就怎么羞辱,对张良,却始终客客气气,保持着得体的礼貌,总是称呼张良的字——“子房”,或者“先生”,遇到难题了,就诚恳的求教,“如之奈何”?
既克制了无赖习气,却又一点也不显得做作。
领袖难得的对贵族风度表示了敬意。
五
张良为领袖准确分析了众多革命者的个性,建议他策反英布,统战彭越,稳住韩信,而最终为领袖击败楚军者,此三人。
有一回,张良不在身边,郦食其为领袖除了一个主意,让他学习周武王,行分封制,复立六国之后,一定会天下归心,不战而胜。
领袖一时脑热,想到自己竟可以混到和周武王并称,喜不自胜,便说,好,我现在就为六国刻印,好让先生带着它们去做统战。
郦食其尚未出发,张良回来了。
领袖正在吃饭,远远的看到张良,就欢快的说,子房,快过来!郦食其给我出了个好主意,可以不战而胜,让我做周武王呢!
张良耐心地听领袖解释完毕,就说,这是什么馊主意啊,革命完了,“陛下事去矣”。
领袖大惊,忙问,子房,什么意思?
张良说,大道理我就不说了,也不必用什么历史学、政治学的方法比较你和周武王有什么不同,我就谈一点,也就是之前无数次我们交谈过的那个问题——当今,都是些什么人在革命?他们为什么要革命?作为领袖,怎样才能驾驭这些人,让他们好好革命?
领袖一怔,若有所思。
张良叹口气,痛心疾首地说,都是些好事者啊,老实人谁出来干革命?他们都是些有野心的普通人,如果没有这场革命,他们都将过着卑微而绝望的生活。
如今,他们离开故土,冒着风险,跟着你,四处攻城略地,无非就是想着等革命成功了,领袖做皇帝,他们跟着做王侯将相啊。
现在,你却要复立故六国宗室之后,作为庶民,他们还能有什么盼头呢?还不如各回故土,各依旧主,混个普通干部得了,何必这么辛苦的出来打仗玩命呢?
领袖猛然醒悟,立刻扔了碗筷,把郦食其叫过来,臭骂一顿,大喊,“竖儒!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
马上把刻好的印玺销毁。
六
革命成功后,组织上要封功臣,并确定新时期的权力格局。
领袖就说,子房,你和他们不同,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齐国是个富庶的地方,你随意挑块儿地盘吧,三万户的侯爵!
张良心说,我当然和他们不同,我是见过世面的,我得保身啊,便道,臣还是当年那句话,沛公殆天授,而臣当年与陛下初次相见,是在“留”这个地方,这是上天要我留在陛下身边啊,如果陛下执意要封臣的话,臣不敢当三万户,“臣愿封留足矣”。
领袖大悦。
遂为留候。
在建国后的政治生活中,张良保持了惊人的低调,他多次对中央表示,自己身体多病,精力不济,为了革命的利益,不便于承担过多的工作任务。为了养病,他常常闭门不出。
在处置一些老战友的问题上,张良保持了沉默,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拥护,也不再给领袖出谋划策,同时,他谢绝了一切拜访,称自己要专心修炼气功。
领袖则难得的容忍了张良,默认了他这种免于表态的自由。
这大约是领袖对贵族风度最后的敬意。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以上文字,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转发,谢谢。
网友评论
到兔死狗烹,懂得驾奴自己的人往往笑到最后
子房如是,司马氏如是
所谓能者居之,势也
所谓王候将相,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