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保健食品行业的产品经理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先就保健食品这个行业作个简单的说明。保健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它不同于食品,因为它需要具备特定的保健功能(当然,米饭能补充能量,水能参与人体生理代谢,这些食品都有功能,但因为其功能相当基础,因此不能列为保健食品),再简单了讲,就是你们听说的安利纽崔莱、汤臣倍健这类,在直销渠道、传统药店渠道、商超渠道、电商渠道售卖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更为官方的定义,根据国家食药监局的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调节免疫力、调节血脂、美容、减肥等等)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维生素A、C、钙、铁、锌等)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不同年龄或性别、不同生理时期如孕妇乳母、有特殊功效需求的人)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简单了说,就是让人更健康或预防疾病),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同药物需要治疗疾病相区别),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没有毒副作用且不能成瘾)的食品。”——括弧内的文字是我自己注解的。
中国在2016年,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统计,整个保健食品市场的年消费金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人民币,并以每年超过双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在继续攀升,虽然比不上互联网领域的增长速率,但在中国很多商业领域放缓的大趋势下,这样的表现还是相当亮眼的。
作为一名自我定义为新产品经理的行业从业人员,我想通过整个中国保健食品的行业演变,来讨论一下产品经理的职能演变。
第一个时期——高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保健食品行业出现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保健食品多数为第一代产品。第一代保健食品是以民间处方、秘方为基础,根据原材料的功能推断保健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科学检测,这些功能没有经过任何实验给予证实。因此,准确地说,它应属于一般的食品或强化食品。如当年非常红火的第一代“太阳神口服液”、马家军的“中华鳖精”,一家企业往往是依靠一款产品销售,品牌与产品高度集中。
以当时太阳神为例,只要工厂能够根据偏方生产出产品,有广告支持,销售团队就能进行售卖,也很少有法规会进行明确的监管,当然整个行业良莠不齐,也不可能会有专职的产品经理进行产品的管理。
第二个时期——产业链形成期
1995~2002年为保健食品的成型阶段,保健食品行业产业链形成。1995年10月30日,《食品卫生法》公布,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1996年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督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范要求。随着政府监管的加强,中草药、生物制剂及营养补充剂的加入,保健食品在21世纪初又进入新一轮复兴阶段,市场销售额超过了500亿元,创历史新高。由于法规的阵痛,汤臣倍健这类的国内大保健企业也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模式,具有完善产品体系的外资保健品公司在这时进入中国,产品功能和品类的竞争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由于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法规,保健食品行业也逐渐形成了由研发技术人员把关,科学管理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保健食品产品管理体系。最早的保健食品专职产品管理人员出现。但职能更多的偏向于法规解读和产品配方管理。同时,由于产品品类的丰富,企业不能只依靠销售完成产品管理,就出现了相应的品牌管理部门,负责从研发到销售的市场管理。
第三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期
2003~2008年,针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炒作营销和把保健食品当药卖的问题,对保健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度调整。2003年6月13日,卫生部停止受理保健食品审批;10月起由S F D A正式受理。2005年4月30日,S F D A公布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自7月1日施行。
由于国家法规的严格要求,更进一步深化了保健食品配方的研发管理,因此研发技术人员的核心工作被大量的法规申报文件占据,部分不具备研发实力的中小企业被淘汰,行业再一次集中化。
保健食品的品牌营销逐渐脱离了单一的产品定位,大型的保健食品企业出现了产品经理的职位,但其主要的工作和其他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一样,仍然是偏向营销、推广。
第四个时期——有序发展期
2009年至今,保健食品行业进入有序发展的新时期。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充分表明“治未病”的重要性,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这个时期,保健食品行业已经有了专职的产品经理,隶属于市场部,主要负责产品营销的管理,但由于大量的产品需求和功能信息都非常的专业,简而言之医学、营养、食品工程等这类专业知识,营销的人大都不具备,为了更好的宣(Hu)传(You)产品的功效,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宣(Xi)导(Nao),就衍生了一个泛产品经理的职位——营养专业支持,主要负责市场机会的专业化筛选、消费者需求的解读、产品宣传内容的制定等。由于保健食品从立项到研发到获得批文到成型生产,按照现行的法规,短则需要2-3年,长则3-5年,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营养专业支持岗位,都很难从一个产品的概念开始一直运作到成型。
而且大保健企业对于产品的洞察,很多来自于国家医疗数据及行业的信息,比如国民的慢性病发病率,例如,只要心血管类疾病发病的人多,就默认为需要心血管养护类保健食品的人也一样多,然后只要找到相应的配方和相应的功效,就完成了产品开发的整个前端的工作,而且产品的转化,很多也是来至于对消费者教育的发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健食品的重要性,大家都怕死,自然不愁卖。这也是为什么今年315曝光的专门哄骗老人家买保健品的会销,很多人对保健食品仍然存在负面的看法。
但一个产品,如果脱离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真正洞察,可能整个行业就容易陷入一个不断同质化和不断恶性竞争的怪圈。人对健康追求的本质,不仅仅是怕死,而应该是希望自己活的更舒适也更有价值。
我自己是医学和营养学的背景,自打进入大健康这个行业开始,就一直在市场部做着与产品相关的工作,我负责过的产品,有体检服务,有检测项目,有保健食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大家追求健康的方式方法各不一样,但大家追求的结果都是一致的。比如感冒了,有的人选择喝姜汤,有的人选择泡脚,有的人选择吃药,有的人选择吃维生素C,有的人选择睡觉,到底哪种方法正确,其实并无定论。保健食品的产品制定,也不应该以强行教育和疾病恐吓为出发点,核心应该是让每个人都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所有的这些方式中,保健食品应该是一项非常轻松非常生活化的选择,而不应该是一种负担。
因此我在现在的这个保健食品产品经理的岗位上,也会不停向研发、品牌、销售等职能人员进行宣导,让他们除了关注法规和疾控数据,除了宣讲品牌优势和产品卖点之外,应该对消费者的喜好有更多的探究,并且帮助消费者认识健康,认识保健食品,这也是我会参加此次导师班的初衷,只有了解了作为一名产品经历的关隘,才能更好的让身边的人人,都成为产品经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略的看法,与大家分享,谢谢!
网友评论
也很期待你从行业的视角来看看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有什么启发,哪些可以用,哪些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