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已完结)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十九)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十九)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2-05-04 11:25 被阅读0次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十九

2022年3月29日

另一个独特的概念--无为,即无一作为。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过上一种与道合一的生活,这也是道教伦理的目的。日本“近江圣人”中江藤桶,以中国的朱熹学派的学理为基础不是王阳明的心学?)建立了理和气这两条原则,理和气是一体的,包含在灵魂之中,统一于神。藤树将真实自性与虚假自性作了区分,虚假自性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混杂着邪恶信念的人格,即人格面具,也即人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对我们的影响的经验中建立起来的普遍观念。人格面具不是存在之物,存在物是个体自性,即“真实自性”或心(“独”或“独知”)。

接着,作者解释了瓦格纳《帕西法尔》中圣杯,圣矛之间的对立象征意义,以及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原初意象。帕西法尔避免对立,使欲力积聚起来创出新的功能。作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欲力的驯化,与性欲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性欲是欲力中最重要和最危险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者认为对立和解其实就是一种态度问题,在性欲或权力本能之下隐藏的是对性欲或权力的某种态度,是无意识的和自发的直觉现象,也是一种意识功能(集体观念影响无意识功能)。集体观念往往是宗教性的(原初意象加以表达才能变成集体性的),可以释放出集体无意识,经验或意象在强大自我意识,睿智理解以及反思的情况下可接受这些意象。另外,则生活于神话或意象中而不自知。

第四节 象征的相对性

一:女性崇拜和灵魂崇拜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和解对立的原则,佛教:自性崇拜(自我发展),基督教:上帝崇拜。对斯比特勒与歌德来说,灵魂崇拜,且象征性的出现在女性崇拜中。分两大方面:一是现代的个人主义原则,二是原初的多神崇拜。

作者认为个人主义强化了人的灵魂,女性崇拜又意味着灵魂崇拜,所以他说个人主义似乎是从女性崇拜开始的。在但丁的《神曲》中有完美表达。情人的形象是从客体分离出来的,转化为无意识的内容,作者将之称为阿尼玛(男性的女性倾向)。圣.伯纳的祷告中可多次看到这种转变,浮士德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洛雷托启应祷文》关于圣母玛利亚象征的特征可也可佐证,既表现出了圣母意象的功能意义,也表明了灵魂(阿尼玛)是怎样对意识态度产生影响的。

早期基督教徒的著作可看到女性崇拜到灵魂崇拜的典型转变。如赫尔墨斯的《牧人书》,以幻觉和启示为主要内容,表达作者对新的信仰的执着。《穆拉托里教规》则予以抵制这本著作。

接着,作者对《牧人书》中的赫尔墨斯进行描写,体验为开端,幻觉情节随之而至。赫尔墨斯在道德压抑下的欲力发生强有力的转化,促使灵魂意象自发显现。在集体无意识中,情欲印象与古代遗留下来的残杂物结合在一起,后者有各种鲜明印象的女性(作为母亲的女性和作为诱人的处女的女性)性质的印记(惧怕,恐惧是有意识的方式保护自己,避免灵魂的丧失,疾病,死亡)。

灵魂丧失本质上是一种情结的消失和解散,可将意识的权位据为己有对个人进行压迫,可致盲目行动,因其片面性而导致自我毁灭。招魂和从魔咒中解放灵魂,虽是驱邪仪式,同样具有使欲力流入无意识之中的效力。在赫尔墨斯身上体现明显。这种转变也引导赫尔墨斯的社会行为为他的灵魂的服务,完成具有精神性质的社会任务。在必须在灵魂将对象的情欲的最后一点可能性彻底摧毁才能完成,即使人从感官性的束缚以及原初的神秘参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但一个人只有在现实状况中出现对立时才会被迫去寻找中间位置。对永恒快乐的追求,提高精神境界来抵制肉欲的激情,赫尔墨斯意识到了这一点,依附于具体对象的感官欲力通向了灵魂意象,故,他的灵魂所发出的言说是有效的。

从罗达到老妇人,赫尔墨斯的欲力摆脱情欲,各种幻觉,作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从赫尔墨斯控制情欲,恐惧,说明在那个时代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自然反应。从《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关左边,右边的引述中可知赫尔墨斯必须在女主人的左边接受道德训诫,幻景中巨塔象征着教会,他的女主人就是教会(在《洛雷托的启应祷文》圣母被称为“大卫之塔”或“象牙之塔”)。

赫尔墨斯经历的早期教会因异教的倾轧和无止境的教派纷争而导致的萧条景象(语言混乱使巴别塔无法完成),所以他渴望找到强有力的牧羊人和坚不可摧的“塔”将所有要素连成一个神圣的整体。《牧人书》中赫尔墨斯被释放的原初情欲冲动和能量转化成了无意识的情节,变成了老妇人和教会的形象,这是潜在情对具有自发作用的最好证明。作者引用《洛雷托的启应祷文》中对圣母描述来帮助我们理解老妇人,塔,与教会的联系。

《雅歌》中爱情的象征被当成了上帝与选民之间的关系,迎合了中世纪基督神秘主义者的心理,所以也被基督教圣经收录(新娘象征教会,新郎象征耶稣基督)。《洛雷托的启应祷文》也遵循这种精神,当时神父也完全接受了具有明显情欲性表达的意象。如圣.安布罗修斯将圣女比作蒲草箱,容器解释为子宫(以暗喻的形式在《雅歌》中出现)(圣.奥古斯丁将洞房用在玛利亚身上,明喻)(拉丁版本《圣经》中,替代名词是酒杯)。

容器象征源头,可追溯到3世纪或4世纪,有据可考,如部分的异教意象,而非仅起源于《圣经》,如特土良与圣.奥古斯丁都把圣母比作未受污染的未被开垦的土地,圣.希罗姆将圣母比作作为光明之母的太阳。

对诺斯替教容器象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公正对待容器象征,大水罐,龙飞凤舞的图章,这种容器被叫做“罪恶之瓶”。但金认为这是武断的解释,持否定态度。他与科勒看法一致。在此,作者解释了他们所持有的罐子和筛篮的象征意义。古埃及人的观念证实了对容器的这种解释,即世间万物都起源于原初的水(nut|nu意同尼罗河或海洋)。

2022年3月30

圣母崇拜可能是一种异教遗存(某些诺斯替教的因素被正统的基督教吸收),在《洛雷托的启应祷文》中可见同化的例子。灵魂因受集体性崇拜的压抑而丧失个体分化,女性意象在无意识里能获得一种使古代要素和婴儿期要素得到激活的能量值。于是魔性的特征就成了投射在外的客体(虐待者或女巫),这也是中世纪后期猎女巫现象出现的原因。

分裂与压抑导致了更普遍的范围内激活无意识,也为异端和教派分立提供了契机。只有宗教狂热才能与之对立,所以对异端的打压实质上就是源自对无意识的过度抗衡,从而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

作者用大篇幅说明容器象征,是借此说明女性崇拜与圣杯传奇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圣杯是一种诺斯替教的信仰,是那个时代男性心理中的女性原则的强化的标志。女性崇拜引发为性欲冲动的精神化,表明了有一定数量的欲力的存在。欲力存在,除去向精神性的表现流去的一部分,残余沉入无意识,激活与之相应的意象(即容器象征),反过来又对欲力形式进行有效控制。人们认识到象征的易于分解性象征即丧失其魔力,圣杯象征活力四射,是当今世界观最完美的表达。

作者概括以上讨论,从赫尔墨斯的幻觉(塔)开始,讲到老妇人,罗达,表明欲力从客体中分离出来进入主体,把主体中潜伏于无意识中的意象激活了。意象是构成象征的古代的表达形式,呈现为自身转变成相对贬值的客体的对应物形式,象征-形式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mw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