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零售价(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4bf254d5261836c0.jpg)
前文说道了,垂直销售限制,里根案中的里根公司,为什么有信心抵抗到底?信心有从何而来的呢?原因在于1911年到2007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分区销售合法化了;第二是最高零售价限制合法化了。
这两种商业行为的合法化,为最低零售价限制铺平了道路。为什么会有最低零售价限制的安排呢?因为要通过这种限制价格的竞争,鼓励零售商在服务维度展开竞争,防止别人搭便车。
比如苹果手机零售商,不论哪一个,只要能在央视做苹果手机广告,一定能促进销售。可任意一家门店,都没有积极性,因为成本太高了,而且收益会落到其他零售商手中,出钱的不会得到更多好处。
解决方法是,厂家指定地区总代理。负责整个地区销售,只有他能从厂家进货。这样总代理就有积极性做全局的推广,不仅售前,还有售后。
反垄断法的核心不在于证据,因为事实只有一个,但看问题的角度却很不同,不同角度看同样事实,会有不同结论。所以反垄断法之所以复杂多变的原因,在于人们看待同一种商业行为的角度不同。
这点源自1967年“施文自行车案”,案中自行车生产商销售分区,一家零售店不顾分区,到别的地区销售了。结果零售店和生产商间就生成了案件,到了最高法院。
法院认为:销售分区是一种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反竞争的行为,判生产商有罪。时隔十年后,发生了电视机销售案,厂家分区销售,个别销售商违反厂家划分,案子又到了最高法院。
这时法官知道了,分区销售的经济学意义,推翻了十年前的判决。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739fe440c475b896.jpg)
接下来是关于最高零售价限制的,你没有看错是最高。起源是Albreche报纸案,报社卖报纸给报纸规定了最高零售价,而不是最低,因为报社不靠卖报挣钱,是靠发行量赚广告费。
而分销商只能靠卖报赚钱,就擅自提价卖报纸。报社知道后,就和分销商又到了最高法院。法院认为维持价格,是违反反垄断法的,判报社败诉。
直到1997年,发生了“可汗汽油案”,案中汽油公司对油站说,不管我卖你多少钱,你都只能在上面加两毛的利润,低利润的目的是维持长时间运营,使网络处于服务状态。但油站不答应,凭什么管我利润空间,规定最高零售价是违法的。
案子上诉到了大法官波斯纳那里,他说:
这个案子援引的先例是报纸案,但我们知道那个判决最初就是错的,最高零售价有它内在的原理,所以石油公司的规定是合理的。但是报纸案的判决是最高法院,我的上司,他的判决我没权修改,只能服从,所以只能判石油公司败诉。
石油公司败诉了,但看到波斯纳的判决,觉得有戏,就上诉到最高法院。法官奥康纳代表大多法官做出最终判决。她说:
第一,波斯纳法官的态度是端正的,哪怕咱们最高法院做错了,也只能咱们自己推翻,下属法院是没有权利逾越半步的。
第二,报纸案那个判决,确实错了,现在终于明白,最高零售价限制的经济学意义在哪里,所以判石油公司胜诉。
问题:像反垄断法这样复杂的案子,要将近100年才能理解的案子,执法权力上移,全国只有一个统一执法机构执行呢;还是往下移,让地方的司法机构也可以执行。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在我们这种成文法的国家,全局性的执法案例只能上移,最好立法层面予以确认,避免法律适用的混乱。而美国是习惯法,法律是生长出来的。
而反垄断法的判决,最重要的不是证据,而是选择的理论、角度、解释,因此,如果执法权下移,执法者的理论素养下降,反垄断法的执行就会带来更多混乱。
最低零售价(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94931824de001cc8.jpg)
不管是最低零售价、最高零售价、销售分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表面是一种限制贸易的行为、约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在引导经销商在另外的维度展开竞争,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在美国会遇到,线下书店位置很好,服务很好、环境舒适,旁边有咖啡店,喜欢的话,可以在书店呆一天,当想买书时,会到亚马逊买打折的。不是要防止搭顺风车吗?这是为什么?
很多实体书店经营不下去了,而亚马逊则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其实合理的做法是,亚马逊开实体书店,线上线下是一家,不会出现外部性,肥水不流外人田。
现在很多人买衣服都到线下店,试穿,试好了不买,而是跑到网上买。但现在发现网店和实体店价格越来越趋同了,为什么?因为只有当价格一致时,才能确保实体店有提供销售服务的积极性。
其实我们国家的《反垄断法》对垂直销售限制,也是严格规定的。比如第十四条,转售价格限制是禁止的。而在第十五条,规定了许多例外,比如为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等都是例外。
当我们把所有的例外加起来,第十四和十五条共同发生作用后,效果怎样呢?很多人说样样都是例外,加起来总的效果就是零了。
薛老师的看法是,效果可能比零还差,可能是负的。因为如果没有十四条和十五条,商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有了十四条,又有了十五条后,执法机关就有了一个巨大的酌情空间,这当中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是我们在实施《反垄断法》时,要注意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9f5771ac1a944bad.jpg)
问题:你对哪些商品是坚持要买行货的,哪些商品是不在乎买水货的?
如果一个产品基本不涉及售后服务,或售后服务没有区别,那水货也可以;而如果售后服务很重要、区域性很强,那应该尽量买行货。当然价格也很重要,如果价钱差不多,买行货还是比较合算的。
谢谢欣赏,个人能力有限,欢迎留言探讨。观点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