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万物载道·影评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他们的信念,曾守护世界:《间谍之桥》

他们的信念,曾守护世界:《间谍之桥》

作者: 上官未央 | 来源:发表于2016-05-16 11:44 被阅读47次

    又是一部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电影,真实历史人物传记,导演斯皮尔伯格,主演汤姆·汉克斯。

    起初未央只关注到“墙”与“桥”的意象:墙,象征隔绝、封闭、保守、对峙。一扇世界闻名的墙强行分隔东德与西德,实质化了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剧烈差异。

    奈何一物降一物,天生属性为沟通联结的桥,正是打破隔绝与封闭的最佳意象。

    苏美两国当时的状态:嫌隙深刻,势不两立,无法在明面上相互妥协,不得不另寻委婉方式暗通款曲,因此选择一座桥作为交接地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另一方面,能够凌驾于强势政治的荷枪实弹上的,也只有横亘古今的人性之桥。

    后来看到这部电影的花絮,继续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一定要给律师詹姆斯的柏林之行取个名字,大概是“人在囧途之自找德囧”。

    他被明确告知,此行不代表政府官员,不代表国家,没有明面上的接应,可能随时遭遇危险,但他依然决定前往。

    从他受命为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鲁道夫·阿贝尔担任辩护律师就可看出他的个性。

    旁人都默认,给苏联间谍请律师无非是“程序正义”,走个过场然后判决就OK了。可是,这位律师居然是认真的!

    他在法庭的各种请求被法官一一粗暴驳回;他的家遭到枪击,警察却质问他是否明白是自己“咎由自取”……面对CIA的“沟通”, 他说:“对规则之书(宪法)的遵守,是美国建国的理想,也是人们希望成为美国人的理由。”出于对美国宪法的坚持和法律公平公正的信念,他较真至此,仍是初心不改。

    作为一名对法律有坚定信念的律师,辩才是其次,内心的信念才是终极追寻。

    有信念的人,总是秉持着一些底线。

    信仰宗教者,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信念法律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当一件事上升到信念和原则的高度,那是绝对容不得沙子的,所以对詹姆斯来说,虽千夫所指,吾往矣!


    影片根据美国律师詹姆斯·多诺万真实经历改编。

    美苏争霸,两国冷战对峙时期,紧张气氛弥漫到柏林,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实质化为东西柏林之间一堵实实在在的墙,空气中的不确定随时可能爆发。

    历史的见证者们至今尚有余悸:冷兵器时期可遥控发射的2.5兆吨炸药意味着,如果真正开战,炮弹的余威将波及几千公里以外。古巴等周边国家紧张关注着,一旦战争打响,整个世界都无法置身事外!

    在这种令人瞠目的世界危机背景中,这个故事显得意义重大。

    1.律师个人对法律公义的坚持和信念,被放大抬升到国家决策的高度。稍有交涉不慎,两国可能立刻宣战。要知道,当时甚至在公众场合提及苏联的言辞稍有不当,就可能招致祸患。

    2.詹姆斯追求法律公义的坚持,也给后来者带来思考,面对公义和面对舆论大众时该如何取舍。

    3.个人身不由已被卷入时代洪流中,处在某个时代,经历某些时刻,承担某些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应尽的职责,了解自己的工作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即使面对极大压力也仍坚守保密的讯息,这是值得敬佩的。

    无论苏联间谍还是美国飞行员,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坚守岗位,恪尽职责。这在对方国家来看十恶不赦,在自己看来却是一种报效国家的荣耀。正如斯皮尔伯格在访谈花絮中所说,“我们认为是坏人的人,至少他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坏人”。既然本国也有类似的人员,为何不能将心比心、人性善待呢?

    4.苏联间谍在被交换回东柏林时与律师的谈话让人印象深刻——看他们如何待他,要看是会拥抱他还是请他坐后座。拥抱意味着并肩站友,后排意味着隔离审查。对于归国间谍是信任还是怀疑,是人性对待还是有罪推定,一目了然。

    这场景如同玛丽·道格拉斯在经典人类学著作《洁净与危险》中的描述:一双鞋,放在地上被认为是干净的,放在餐桌上却被认为是不洁的。

    人们对于洁与不洁的判断依据是——是否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不洁的即是危险的。所以暴露身份的间谍受到审查和隔离,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后续史实:

    苏联间谍阿贝尔回苏联后获列宁勋章,苏联英雄。且继续从事间谍培训,1971年肺癌去世。后来以他为原型拍摄了一部名片《春天的17个瞬间》。

    美国飞行员鲍尔斯回国后被审查,并受到舆论责难,后来在洛克希德公司著名飞机设计师克拉伦斯·约翰逊的关心下,鲍尔斯进入该公司当了7年的试飞员,随后成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参与洛杉矶市区的交通管理工作。1977年8月1日,鲍尔斯驾驶的直升机因燃料耗尽而坠毁,他本人也在这次事故中不幸遇难,年仅48岁。


    面对战争的恐惧,有人忘记了信念,忘记了人性与理性,只能应用本能去应对。而这部电影的伟大在于,一片灰暗阴冷的调子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苏联间谍对国家的忠诚和困境中的淡定;

    美国飞行员在持续精神折磨中力守底线;

    律师对敌国间谍的尊重与公义对待,甚至对莫名被牵涉的美国学生极力援救争取。

    伟大的作品,总是能够透过一时一地一事丈量人性的深度与高度。

    吸引我熬夜至凌晨4点多看完的小说《热夜之梦》也是如此,主题由【快船比赛】上升到【吸血鬼之战】,又继续上升到人性的【理性vs欲望】,最终升华主题至【两个伟大民族的未来】;

    而这部《间谍之桥》,则由一场特别的美国官司,上升到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紧张对峙。在此,个人命运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每个人的决定都可能改写历史。

    不仅仅律师詹姆斯形象高大,无论是苏联间谍还是美国飞行员,他们都秉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原则底线,坚守对国家、对法律的忠诚信念。

    这信念使得国家机密不至于泄露,为世界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交换间谍的这座桥,也成为人类尚未失去理性、不至于相互毁灭的明证。

    更进一层来说,对于两位得以回家的间谍,詹姆斯本人又何尝不是一座跨越沟壑的联通之桥!

    历史的真实记录中,坚信并守卫法律公义、谈判技巧出色的律师詹姆斯·多诺万,后来主导了1962年猪湾事件谈判,从古巴时任领导人卡斯特罗手中成功解救出1113名被俘的美国士兵。

    对信念的坚守可维护世界,可拯救生命。科技日益发达,人们所能支配的力量越可观,信念的指引便越发凸显意义。而经由科技的放大,我们的信念,也许也在我们浑然不察中,为这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千杯月】原创首发,本文参考了电影花絮,豆瓣、时光网和玉树灵风的影评,向字幕组、截图分享者及资料提供者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们的信念,曾守护世界:《间谍之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db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