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每个人人生中的标配,不论你已经走过他有多久,它都像一个路标,不偏不倚的立在你的生命力,貌似越长大,越开始研究和怀念起自己的童年,自己成年后的悲喜仿佛和那段独一无二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人说人终其一生都在补偿自己的童年的缺失,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童年里最熟悉的温暖,结果在生活中发现,我们找了跟妈妈或者爸爸类型很像的伴侣,我们会对一些东西从小到大都胆战心惊,说不出为什么,如果童年真的如此份量,我们可曾真正的走出过童年么?如果没有完全走出,你的内心真正的长大过么?
其实,从某个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未曾长大。
我们的出生环境是无法选择的,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跟世界打交道的第一个环境是你在未出生之前就定好的,你到来之后就是在跟这个环境亲密接触,用跟这个环境交流的感觉,来确定跟这个世界的第一感,用跟这个环境里的人接触的感受,来建立跟人交流的感受,当然,我们天生就爱我们的父母,我们会遗传或者感受到他们的感受,就这样,一个孩子几乎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长大的,一人一世界的缘由也因此而起,假设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原生家庭实验室。
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们的世界,不断成长离开原生家庭的过程中,孩子这个生命体,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有的会在外界找到或者自己创造跟原生家庭很类似的环境呆着,这就是安全感的基本需求。有的却开始不断的发现新大陆,开始不断的迭代自己对世界的的看法,不论是哪一种,都有着同样的起点,就是自己的童年,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心里,或近或远。
打一个比方,“阳光”我们在熟悉不过了,一个出生在地下室的孩子,和一个出生在花园的孩子,对于阳光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从上帝视角看,两个孩子应该享受同等的阳光照耀,平等而无差别,但事实是,从小就无条件享受阳光的孩子,一生中会理所当然平静的享受阳光;而那个在地下室长大的孩子,会对阳光充满期待和敬畏,总觉得自己要付出些什么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温暖的阳光。于是一个坐在阳光下吃西餐,听音乐,读书.....而另一个则低头干活儿直到自己觉得自己的付出已经配得上坐在阳光下那一刻为止,他才会停下来在阳光下休息,但很快都开始不安了。把阳光换成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道理,所以你看身边那些用生命赚钱的人,就生活在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的不安里。这种不安,无解!除非你开始觉察到什么,遇到些带你看清真相的人和事。所谓修行,或许这是一种解释,敢于从源头修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灵魂真正的得以成长。
另外,我们却不敢老去。
一个灵魂还在孩童阶段的人,不论生理年龄有多大,本质上都还是个孩子,过着重复的剧本,只是剧本里,渴望棒棒糖的心,变成了渴望奔驰宝马的心;渴望妈妈爸爸抱抱的心,变成了渴望一个异性无条件宠爱自己的心;渴望当班干部的心,变成了当领导的心;等等吧......发现了么?只是玩具变了,剧本没变。
我们惧怕衰老,是一种低级别的灵魂怕被生命游戏淘汰的恐惧,得不到更多了怎么办?我们怕极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拥有的东西就等同于我们自己,也就是用玩具等同于自己是一个道理,想想还是很滑稽的吧。之所以我们这么怕,究其根源就是我们的灵魂并没有长大,一个成熟的灵魂会坦然从容的面对自己的老去,也不会用那么多外物跟自己等同,更不会为此而喜怒无常,无所得亦无所失!
今天是2019年6月1日,今年的一半儿过去了,生活中还是一直默默的发生着很多让我也觉得惊奇的变化,也许就是灵魂在成长的感觉。
对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我说:节日快乐!我会一直好好照顾你的。一生童心不老!
我们未曾长大,却也不敢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