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科技翻译新手的三个 tips

作者: 玛雅蓝 | 来源:发表于2017-01-05 14:21 被阅读243次

    曾经有人微博私信问我,理科生如何开始做翻译。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做翻译的优势是知识储备,但劣势是文字表达能力。虽然翻译水平说到底还是练出来的,但是我想总结一下我在翻译、审稿和读书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希望能让新手少走弯路吧。

    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

    作为一个新手,自己翻译一些东西练手非常有必要。可以先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英文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等等,翻译出来发表在网络上。(这个过程请注意尊重版权,一定要在文章中附上来源链接,说明是个人练习,不作商业用途。)这个过程可以帮你提高翻译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自然会有编辑和你约稿,去参加试译也会更有把握。

    为什么要从熟悉的内容开始呢?很简单,如果你原文都没看懂,就别提翻译了。

    挑自己熟悉的内容,才能体现你的优势,并保证翻译质量。翻译的过程不过是理解原文,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两个步骤中任何一步出错都会影响翻译质量。如果你对一个领域不够了解,那么你可能连第一步都没法完成。碰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名词,一般人要么看懂了但是翻得不对,要么查都不知道上哪查。比如,把心理学实验中的“subject”翻译成“受试者”不能说错,但就是不够准确,准确的翻译是“被试”。而且,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外行很难快速掌握。

    其次,在这个前提下,选一篇翻出来有人看的文章。写得太烂的不必翻,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不制造垃圾也是一种美德。还要考虑受众的口味,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去寻找受众,也可以找一个平台落脚,根据受众的属性选择内容。

    学好中文

    大多数科普翻译做的是英译中,而新手的问题往往不是英文不够好,而是中文表达能力欠缺。当然英文没理解对的也有,这种情况还是不要急着做翻译了,先把英语学好吧。

    做翻译首先要理解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差异,但大多数人都不重视这个问题。比如句式,英文习惯用连词和从句,围绕一个主干插入大量的信息,句子结构是鱼骨状的(或者说树形的);中文习惯一句话一个意思,说完了主要信息再说补充信息,句子结构是线性的(或者说竹子形的)。所以,英译中的时候首先要根据连词和从句理清句子结构,把句子中的枝节拿出来,把包含了大量信息的长句截成一个个短句。然后,按照中文的习惯调整语序,必要的时候补充一些连接词甚至补充说明,把原文的信息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

    比如语序,断句和重排的目的是让句子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主语不能太长,对比一下“镉能够吸收中子,常用于控制反应速度”,和“能够吸收中子的镉常用于控制反应速度”,显然前者读起来不那么吃力。状语译作宾语之类的转换非常常见,在此无法一一描述,只能说有机会的话看看理论书籍,平时自己觉得怎么通顺就怎么处理。

    比如标点,同一个标点符号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可能不一样。英文习惯用括号或两个破折号插入补充说明,和从句的结构相似。这在科普文中很常见,但如果搬到中文里就影响了主句的连贯性。而且,破折号在中文里一般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折,和英文中的这个用法很不一样。这时候,可以把主句的意思理出来,补充说明的地方放在主句后面,有时也可以放在前面。例如,“没有大型食草动物的世界——今天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意味着草原、灌丛林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以改成“如果没有了大型食草动物,草原和灌木的面积将会缩小,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而这正是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现状。”

    翻译新手的一个通病,是一边理解一边翻,只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却不考虑其他人是不是能看懂。建议翻完一篇文章后不要急着提交,第二天自己把中文部分读一遍,把有问题的地方改通顺。其实最高效的做法是翻完一句校对一句,检查的时候就不用大改。但是,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可能刚刚翻译完的时候对原文还有印象,读译文的时候会代入对英文的理解,也就没法发现中文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最差的翻译甚至能让人直接看出原文是怎么样的,也就是完全照搬原文的语序和词典的翻译,和机器翻译的水平差不多。

    不要光靠词典

    背单词只能作为扩展词汇量的辅助手段,真要学外语还要多读原文。单词书往往将单词独立于语境之外。比如when,它在陈述句中的意思不一定是“当……时”。在科普文中,when 往往用于提出假设前提。

    英译中的时候,如果吃不准一个词的意思,就去查英英辞典。一些近义词的差异是英汉辞典没法体现出来的,主要看平时积累和英文释义。举个例子,possibly 和 probable 都表示“可能”,但具体的可能性是有区别的,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不要小看近义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在 CATTI 笔译考试中,近义词辨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专业名词,怎么翻译?一般词典查出来的意思可能不对,这时候就乖乖去查相关论文和教材吧,有条件的话尽量使用维基百科、谷歌学术。在维基百科的条目页面选择语言,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专业名词互译,但要注意港台译法和内地的差异。中文维基编者来自港台和海外的比例非常高,所以维基的语言习惯更接近港台。虽然把“核能”写成“原子能”没有错,但你要考虑读者的习惯。

    学术论文往往会在学术名词旁边标注英文,所以遇到不认识的专业名词,找论文准没错。这就是我在一开始就强调选择熟悉的内容的原因:如果是你熟悉的领域,你不认识的专业词汇就少得多,即使遇到了你也能知道在哪查找,看了释义能够理解它的意思。比如生物专业、天文专业都有自己的资料库,查找专业名词很方便,但是外行不一定知道。

    曾经在书店翻过科技翻译相关的教材,感觉主要是为翻译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侧重词汇量的积累,内容也比较枯燥。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学习科普翻译的方式应当和翻译专业有所不同,理科生需要在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可以从 CATTI 英语笔译三级教材开始学习。

    最后,想要从零开始进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长期坚持训练都是必要的,没什么捷径,而小技巧的作用不过是帮助你避免一些无用功。


    【关于我】从工科学渣到成为英语和法语笔译,仍然一直在学习。我会随手记录一些学习和翻译心得,既是为了自己总结提高,也很高兴和大家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给科技翻译新手的三个 tips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lz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