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17)
问:那就奇怪了,你怎么就想象到了?
答:这可不是想象得出的结果,这是感知理论应用于人类得出的必然结果。
问:人们没有想象到这种状态是人处于生存思维逻辑的关系?
答:人们想象到的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人间的平等和睦,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个人生存状态,这就跟刘姥姥想象皇帝娘娘半夜醒来,叫人拿柿饼来一样的性质。在生存竞争的逻辑模式之下,人们只能想象出善者升天堂,恶者下地狱的人间状态。大同世界描绘的大道之世,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就是生命观念下的极致想象了。
问:还有极尽幻想的科幻世界呢?
答:那是科学主义用生存逻辑虚拟出来的娱乐空间,就在这个极尽想象的空间里,物质的物理属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些机械控制下的环境甚至超越了天堂的幻境。但是,那里面的人还是尴尬的,他们的人性无法处置,如果全都是天使,那么戏从何来?所以还得抑恶扬善,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在科幻的空间继续进行,而且战斗得更为猛烈,更富有戏剧色彩。那些电光石火的幻想空间是人能去的地方吗?
问:不是这样,人们普遍寄希望于科技拯救人类,这不仅是幻想。
答:人们震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人们寄希望于依靠科技手段来解决人间的所有问题,这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精神问题、情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等意识形态问题,科技是无能为力的。科技是人手中工具,工具再先进也不会改变使用它们的目的,更不会改变使用它们的主人。科技狂欢使人忘乎所以,这跟拜物主义相信依靠物质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一样可笑。
问: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不是物质的利用问题?
答:当然不是,物质再丰富也不能缓解人与人的紧张关系;技术再先进的也制造不出人们所需要的理想的他人。人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存在形态,而且人自己的精神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关键的问题是:不是人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是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世界,这个关系不能倒置,外部环境再变化,人不变也于事无补。试想,一个应有尽有的物质极端丰富的世界上,住进了充满了生命竞争意识和充满自我生命利益需要的人,那会是什么情景,那会将是最好看剧情最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大片,其结局很难猜测,但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那绝非是一个美妙的天堂。
问:人的品质不改变,怎么做都无用?
答:那是,生活中,与人进行精神交往与沟通的是人,绝不是物质,也不会是某种有独立意识的机器。人是精神感知体,不仅仅只有纯粹的本能性感知,也就是说,人最需要的是他人,最难得的是理想的他人,不是物,物不参与人的精神与情感的生活,而他人则是精神与情感的对象。所以,人存在的关键是成为什么形态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人的存在质量。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做成理想的自己,这是人类最大的难题。
问:怎样做人?这可是人们最下功夫也最想解决的命题。
答:这确实不假,但人们下功夫做的是怎样胜于别人、怎样聪明过人、怎样超人一等、怎样鹤立鸡群、怎样成为善人、怎样成为圣人、怎样立地成佛,人们努力地想把自己从人群中择出来,离开愚昧、离开平庸、离开不幸,做君子、做贤达、做成功者、做伟大的人。人们这样做,是在做自己,与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理性的人不是一个概念。做人哲学就是做自己的哲学,从来没有做他人的哲学。独善其身、修道成仙都是个人的法门。人间的做什么、怎么做的学问全都是为个人自己量身定做的,没有一门学问是怎样学习做好一个他人。
问:你这说法令人难以理解,做好自己有什么不对吗?
答:这就是生命哲学和生命逻辑的具体体现,为自己是人行为的中心。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就够了吗?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这世界就太平了吗?做好自己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是生命的自私性决定的,在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前提下,组合起来的社会和世界能没有矛盾和冲突吗?当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命而存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存在还会是一个整体吗?人以自我的生命为中心,就是人间一切祸端的起源。
问:你不觉得你说的太偏颇吗?人们不是在号召有爱吗?爱他人。
答:爱是什么?
问:爱不是对他人无条件的奉献吗?
答:爱起到什么作用?
问:人们用爱来联系人间的关系。
答:爱是自私的产物还是无私的产物?
问:无法回答。
答:爱的目的是什么?
问:还是为了生存吧?
答:除了血缘之爱和情侣之爱为了繁殖目的以外,人们的普爱为了什么?这是个极其尖锐的问题,是为了我的生存?还是为了你的生存?或者是为了大家共同的生存?在我们奉行的生存竞争逻辑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关系、契约关系和竞争关系,互爱关系出自于什么逻辑?(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