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涎言睡语散文岁月
世间何物贵?无价是诗书

世间何物贵?无价是诗书

作者: 今晚不打渔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23:51 被阅读2648次
    老树作品

    唐朝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大白话诗僧王梵志这句“世间何物贵?无价是诗书”深得我心,在爱读书的人眼中,绝对是特别受用的十字箴言。

    适逢年末,看到许多人写了诸如《今年看了100本书》、《2016让我愁肠百转的书》等读书类的总结,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愚见。

    都说现在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撷取信息和相关内容很方便,但也极易流于浅显粗陋,远远不如十几二十年前纯粹,经不起过多的咀嚼和推敲。

    有康熙朝“第一清官”之称的陆珑其在《示大儿定徽》一文里说:“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

    举凡有点小聪明的读书人,容易自视甚高,或是想效仿传说中强记博识过目成诵者的逆天举止,或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几句峥嵘便夸夸其谈,或是以为标榜自己书读得越多就越有知识。

    其实博览群书并不一定就能和学识渊博划上等号,读书也是要讲方法效率的。如果想要快速阅读汲取书中养分以飨自身,也有一些诀窍可用。

    第一,把书分个三六九等,论资排辈。书桌书第一、床头书第二、书柜书第三、客厅书第四、厕所书最末。

    第二,做延伸性阅读,例如我很喜欢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文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直白朴实,感人肺腑。闲暇之余开始四处翻阅其生平轶事,相继读到他的《寒花葬志》、《先妣事略》、《沧浪亭记》;此外,通过他又知道了同时代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见识了他“钩章棘句,吞剥秦汉散文”的复古文风。

    第三,做关键字眼词汇语句的摘抄,如读纳兰性德录其“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读史达祖记其“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等。

    此外,我对网文大神烽火戏诸侯的读书方法颇为认同,他主张读书时必须要有一支笔在身边,勾画重点,记述感想,更言“宁借人钱,不借人书。”

    书中点睛论点下方画直线,优美段落画以波浪线,关键词和生僻词以圆圈画出,疑问出画问号,持有异议处画叉,某些可以做延伸阅读的东西画一支箭头,读后感一般写在空白处,如果以后温故时第二次第三次读后感会把初次论点给完善或者完全推翻,这就说明读书读出心得了。

    这样反复阅读勾勒笔记的书满是精华,价值万千,恐怕是其“宁借人钱,不借人书”的缘由了吧!

    再有就是把书读厚读薄之说。

    鲁迅先生言曰:“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一开始可以杂读,之后再专再精。

    私以为把书读厚便要多做笔记书摘,一字一句斟酌领悟,发散思维,寻根探底。

    我的床头书是一本《菜根谭》,当我读到“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时,蓦地想到张学友的《微尘》里似有同样的句子,事后搜寻,果真如此。继而便可结合歌曲内容来参悟这包含有一丝佛语禅味意境的一字一眼。

    而把书读薄大多是阅至精彩纷呈,或感兴趣之处,单独把某段历史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拎出来,另行挖掘,或辅以冷门学术著作钻研。

    同样是《菜根谭》,这句“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其实是由宋朝大文豪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一诗而来。既读东坡,知其颠簸坎坷,经历过几起几落的萧瑟人生,方有如此豁达通透。

    看一个人懂不懂得读书还有一个“土偏方”,即一些名家或散人的日常短文、生活笔记,就像食客遍寻城市里的苍蝇馆子尝试当地特色菜肴一样,是极为懂得其中乐趣的人才有的做法,算是个中行家了。

    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就为许多人所推崇,此类文章一般篇幅不长,充满情趣和热爱。如宋朝何薳的《春渚纪闻》、明朝祩宏的《竹窗随笔》、陆粲的《庚巳编》、民国叶德辉的《藏书十约》、姚灵犀的《采菲录》、清朝况周颐的《餐樱庑随笔》、赵翼的《陔余丛考》、申涵光的《荆园小语》等。

    气暖日和,云淡风轻之际,捧上这么几本随笔杂记,心思随着百年之前的古人流淌,惬意至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间何物贵?无价是诗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eb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