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论

作者: 80a257a8de42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08:18 被阅读7次

      1

  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在中国古代称为圣的人不多,元圣周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不乏杰出的诗人,尤其是在诗歌发展最为鼎盛的唐代。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但是杜甫能从如群星闪耀的唐代诗人中脱颖而出,被后人称为诗圣,可见他的诗歌造诣,已经登峰造极。一般来说,虽然后人以李杜并称,把他们的诗歌作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峰。但是比较起来,对杜甫的评价,还是高于李白的。当然,杜甫的诗歌创作的数量,比李白多了将近三分之一。但这肯定不是主要的原因。而从艺术特色上来看,他们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因此,杜甫诗歌成就高于李白的,就是思想内容了。对于一个诗人和作家来说,他的作品思想和内容,与他的天赋才华、性情品格、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杜甫生平及其创作历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玄宗先天元年,也就是李隆基登基的那年。他出生在河南省巩县城东两里的瑶湾,那里虽然地处乡野,但却是山清水秀。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甫的这位祖先可谓文武全才,曾经注释过儒家经典《春秋》,杜甫对自己的这位先祖十分仰慕,将他视为自己的人生楷模。而他的祖父杜审言,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对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杜甫在一首诗歌中写道:“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说明他非常自豪的把诗歌创作当做自己的家风。杜甫的一生,都在追求儒家安邦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并且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家国人民的深挚情感。这与我们提到的他的两位先祖,对他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杜甫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夭折的哥哥,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杜甫的母亲去世很早,父亲又在外地做官。因此杜甫很小就被寄养在姑妈家。虽然姑妈一家对他很好,但他由于远离父母兄妹,又经常患病,就形成了他敏感内向的性格。无论是在他的行事为人,还是诗歌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杜甫生于大唐盛世,社会繁荣,文化鼎盛。很多少数民族和西域中亚的商贾、艺人、僧侣,都纷纷来到当时的大唐的首都长安和洛阳。他们带来了不同于中原汉地具有异国情调的舞蹈、音乐和绘画。杜甫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度过的。在他六岁的那一年,在郾城街上看到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当时这种来自西域的舞蹈,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五十多年以后,他还记忆犹新。在这样歌舞升平的时代里,杜甫七岁就开始作诗了,他的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凤凰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瑞兽之一,百鸟之王。杜甫赞扬凤凰,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如同凤凰一样具有高尚德才,超凡脱俗之人的向往。

  杜甫之所以在少年时代就能写诗,与他喜欢读书和学习是分不开的。正是对《诗经》、《楚辞》、杨雄、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虞信和初唐四杰,以及他祖父杜审言的诗歌的广泛阅读,有了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下笔如有神的文字功力。有人会问,要写好作文,有什么方法,其实就是多看、多读、多写、多练。文章看多了,自己就会写了。随着杜甫年龄增长,诗歌写的越来越多。逐渐与其他一些文人有了来往和交流,当时在洛阳的两位文坛前辈,崔尚和魏启心,称赞他是班固和扬雄的再生。少年杜甫,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自信。曾作《壮游》一诗,表达当时的情形:“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充分表达了他年少轻狂,恃才傲物的心态。

  2

  少年杜甫性格率真、老成持重,凭着自己锋芒毕露的才华,结交了很多文坛上的良师益友。在这些人中,不乏公卿贵族,他因此能够经常出入王公大臣的府邸,从而认识了当时与公孙大娘同样有名的梨园弟子李龟年。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歌舞表演非常出色。用今天的话来说,绝对是明星大腕。几十年后,杜甫在漂泊流离的路上,再次遇到同样流落民间的李龟年,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与这些洛阳文化名流的交往,让少年杜甫开阔了心胸和眼界,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也就是他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

  杜甫漫游的第一站,是当时江南的吴越一带,江南是六朝故地,他喜欢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等,都曾经在江南一带生活和创作过。他们的诗歌中写到的江南山水风光,人情事故,都让杜甫为之神往。在这次江南之旅中,他观光浏览了很多名胜古迹,包括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维摩诘壁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术都是相通的,无论是公孙大娘的舞蹈、李龟年的音乐,还是顾恺之的绘画,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杜甫对艺术的热爱,激发着他创作的热情。就这样,杜甫在江南游历四年之后,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因为要参加进士考试,暂时回到了故乡。从此以后,他尽管多次想去江南,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再次踏足过江南。杜甫当时参加考试的地点是东都洛阳,离他的家乡很近。杜甫觉得以自己的才华,考中进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却事与愿违,名落孙山。究其原因,杜甫虽然很有文才,但是考官并不欣赏他。那时的科举考试,不像今天出张卷子,有标准答案。而是出一个题目,让应试的人写作文,对文章的优劣评价,与考官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

  杜甫虽然科考失利,但那时毕竟年轻,很快就从这个短暂的挫折中振作起来,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年春天,他乘船从洛阳出发,先来到河北的邯郸,去看了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的地方,然后又来到山东的青州齐景公狩猎的地方。之后又去了兖州,他父亲杜闲当官任职的地方。但是他最想去的,还是泰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古代的很多皇帝,都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杜甫来到这座名山之后,写下了一首诗歌《望岳》,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壮志。可见当时的杜甫,对自己是非常自信的。漫游十年之后,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再次回到家乡时,已经是而立之年。然后,他在首阳山附近,定居起来。那里原来只有几间破旧的土屋,经过杜甫的一番修葺之后,焕然一新。这里以前的名字叫陆浑山庄,杜甫不仅在这里定居,而且与当时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了婚。虽然两人在年龄上相差十年左右,但是在之后几十年的漂泊、流浪、困苦、别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由于陆浑山庄离洛阳不远,杜甫得以经常去洛阳拜访当时的文化名流,希望通过他们举荐和帮助,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天宝二年,杜甫三十三岁的时候,遇到了四十四岁的李白,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李白刚刚在长安遭到谗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怀着十分忧郁愤懑的心情来到洛阳。而这时的杜甫,在洛阳交游也有了好几年时间。前途一片渺茫,难免会有心灰意冷的感觉。两个人的相遇,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相互倾诉衷肠,把酒言欢,谈的越来越投机。于是一拍即合,在这年秋天,一起离开洛阳,度过黄河,到王屋山去求仙访道。

  后来他们在途中,遇到另一位诗人高适。高适和李白年纪相仿,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到过长安,希望凭着自己的才华,谋取一官半职。但却毫无收获。后来他来到边塞地区,创作了著名的边塞诗歌《燕歌行》等,从此名声大噪。他们一起登上吹台远眺云山,把酒临风,赋诗论文。在怀古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对时局的忧虑。杜甫在《昔游》一诗中写道:“幽燕盛用武,供给亦穷哉。”他已经看到盛世繁华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三位好友短暂的交游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了。之后李白和杜甫一起来到齐州,也就是山东济南。李白到那里是为了皈依道教。而杜甫则是为了见北海太守李邕。李邕虽然比杜甫大三十多岁,但为人很豪爽,听到杜甫的才名之后,两人一见如故,很是投缘。他们在一起饮酒论诗,从文章四友到唐初四杰,点评文坛上每个人的诗歌优劣,相谈甚欢。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各自有事要办而分别。

  之后杜甫再次来到兖州,这时的兖州,已经改名为鲁郡。而且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此遇见了李白。故友重逢,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比以前更加的深厚了。杜甫写下了一首诗《赠李白》,其中一句说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时的杜甫对李白的诗歌,理解还不是很深。李白经常拉着杜甫一起去求仙访道。这次重逢的愉快时光很短,不久之后,他们不得不在城东石门分别,临行前,李白送给杜甫一首诗,“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但是,他们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自从这一别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的邂逅,就这样结束了。分别以后,杜甫时常会想起李白,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还是在秦州的客舍,都因思念而写下诗歌,在长安时,他写到“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他写到“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他写到“敏捷诗千首”。对李白和他的诗歌的认识,越来越深。但可惜的是,他们再次没有机会一起饮酒赋诗了。

  3

  辞别李白之后,杜甫回到陆浑山庄小住,在家中专心阅读诗歌与儒家经典。天宝五年,也就是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决定到长安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时的长安城是大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的文人骚客,有志青年都怀着自己的梦想,涌进这座在天子脚下的大都市。尽管杜甫的两位好友李白和高适,都先后在长安经历了理想的破灭。但杜甫仍然抱着满腔的热情,只身一人来到长安。他在长安广结名流,出入王公贵族的府邸,但是那时的长安城虽然表面上仍旧非常繁荣,但年过六旬的唐玄宗李隆基,终日沉溺于享乐之中。将朝政大权交给了中书令李林甫。中国有个成语叫口蜜腹剑,最初就是形容他的。李林甫一方面谄媚皇帝,迎合上意,一方面嫉贤妒能,打击异己。原来朝廷中的一些有才华,又正直的大臣,先后被李林甫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排挤出去。就连杜甫的忘年之交李邕,也被他暗害而死。但这时的杜甫,仍然认为以他的才华,一定能够得到重用。

  天宝六年,他终于等到一个难得的机会,参加了应举考试。这次考试,是由李林甫主持的。可想而知,他当然不愿意真正的人才得到选拔,结果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所有的考生,居然没有一个考中的。直到这时,杜甫才明白自己应试的道路,根本走不通。经过这次打击之后,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希望通过达官贵人的引荐,在朝廷中某个一官半职。更加迫切的想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因此,他向朝中的大员们,写了很多封书信,寄了很多首诗歌。但这些信件和诗歌,都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任何的反响。经过一次次的挫折之后,杜甫原来满腔的热情,渐渐的被消磨殆尽。而且由于长期在长安没有找到官职,生活也渐渐困顿起来。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在一些王公贵族的府中做宾客,时而还会种植和采摘一些药材,献给达官显贵,换取一些药价。其实过的是寄人篱下,低声下气的日子。他在一首写给朋友韦济的诗中说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韦济虽然有一些权势,也很欣赏杜甫的才华,但是他当时不在长安,根本帮不上杜甫的忙。这时的杜甫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父亲的去世和长子的出生,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孤注一掷,直接向皇帝呼吁求见。

  天宝十年,唐玄宗在三天之后,举行了三个祭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杜甫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向皇帝献上了“三大礼赋”。唐玄宗看到之后,非常欣赏杜甫的文笔,让宰相在集贤院考核他的文章。这是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之中,甚至是整个人生之中,最辉煌的时刻。多年以后,他还很清晰的记得当时的情景:“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杜甫虽然发挥的很好,但主考他的却是那个嫉贤妒能的李林甫。他当然不能让这样一个人才得到重用。因此杜甫在考试之后,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但就在他对仕途不报希望的时候,却在天宝十四年,意外的获得了一个九品的县尉。杜甫好友高适曾经就做过县尉,并因此而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杜甫当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向上奉迎,向下欺压的官职。之后朝廷又任命他为兵曹参军,其实是一个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锁钥匙的八品小官。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一直怀才不遇。这让他看透了长安城纸碎金迷、繁华无比的背后,公卿贵族们好大喜功、腐化堕落的本质。而在他接受官职后,回家探亲的路上,看到因为遭受水灾,沿途百姓贫困交加的生活,联想到自己半生饱经忧患,沦落社会底层的境遇,写下了一首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与《兵车行》、《丽人行》,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开始转型,他将个人的坎坷遭遇与天下苍生的苦难不幸联系起来,使诗歌具有了超越个人情感,描写世间疾苦的社会向度。李白的诗歌无论多么的豪放洒脱,内容终究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的诗歌,却具有与天下苍生休戚与共,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杜甫虽然少年时就才华横溢,但直到这时才真正的大器晚成,从此他的诗歌越发的忧愤沉郁。

  杜甫从奉先老家探亲后回到长安,刚刚任职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晚年的杜甫,带着家人开始四处逃难,颠沛流失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过。

  离开长安,告别洛阳,或暂居蜀地,或寓居川蜀。从而辗转飘零十四年,几乎再也没有过上过安稳的生活,并且在贫病交加中,受尽各种困苦折磨。但是他并没有被困苦所击垮,而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用他那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一方面批判权臣贵胄们昏庸腐朽,一方面书写底层民众的苦难艰辛。深切的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为谏官期间,坚持自己的政见。写下了《望春》、《北征》、《三吏》、《三别》等饱含对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朝夕不保悲惨境况的深刻同情。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是在湘江上渡过的。这一年,他因为贫穷和疾病,从秋天到冬天,只能泛着小船在江水上漂流。年老体衰的他,靠卖一些药材给渔民,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时的杜甫或许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写了一首诗向在湖南的幕僚们求助,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回到故乡。但是他左等右等,都得不到他们的回音。于是下定决心,行船向北,驶向故乡。随着他的病情加重,他知道回到故乡已经不可能,于是写下了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中流露出他对终生郁郁不得志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国家生民命运的关切。写完这首诗之后不久,杜甫走完了他悲壮儿坎坷的一生。

        杜甫去世后,家人无力安葬他,直到四十年后,他孙子才将他安葬在首阳山下他祖父杜审言的墓旁,并请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为杜甫写了墓志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元稹评价说,自从有诗人以来,没有想杜甫这样伟大的。从此以后,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的说法,一直流传下了去。

相关文章

  • 杜甫诗论

    1 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在中国古代称为圣的人不多,元圣周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在中国的历朝历代...

  • 诗论/诗论/

    《诗远文学》期刊/精品刊摘→ 诗论 文/诗远 笔写我诗心 诗心笔外吟。 九霄见高远 五岳显雄浑。

  • 9

    009.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

  • 腆脸

    (民师岁月) 终于鼓起勇气,再次腆着脸皮去了姚先生家,借书两本,一是《杜甫诗论》,二是《李贺诗选注》。心里是如此的...

  • 瀛奎律髓97·卷36论诗类,诗作能否传世,需要具备这4个条件

    前言 以诗论诗,起源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后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大多为七言绝句的形式。 方回《瀛奎律髓》不收...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1,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前言 《论诗三十首 》是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一组七言绝句。 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发源于杜甫的《论诗六绝句》,元...

  • 诗论

    徐徐风雅行 苦苦楚辞吟 古文不解意 乐府总关情 胡歌燕舞临 唐诗宋词经 元曲识人和 戏剧通幽径

  • 诗论

    骚坛代代有才英,万变不离归性灵。 境界一开名句出,诗中本色自流馨。 2002.7(647)

  • 诗论

    诗论 近日在网上读了一些诗,也看了一些投稿,颇感不合章法。诗有诗律,词有词牌,不能乱来。写诗填...

  • 诗论

    1 每一首诗都有一个高度矗立在文字之外。更多的时候,决定这个高度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 2 我不能真的让你理解我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诗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qm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