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他们一个为浪漫主义大师,一个为现实主义巨擘,有着诗仙和诗圣的美誉。
虽然两人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各不相同,却惺惺相惜。
我们知道,虽然他们二人一生只见了3次,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正是由于杜甫和李白有着共同的政治抱负和诗歌爱好,所以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他们切磋诗艺,结伴漫游,互相赠答诗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从此李白就多了一个超级迷弟,杜甫对李白那是极尽敬仰之情,曾给李白写了10多首诗,且每一首都是经典。
例如盛赞李白才华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表达对李白深切思念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为李白抱不平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中国文坛的两大巨匠在洛阳相遇了。
此时,一个是大名鼎鼎,名满京城,一个是寂寂无名,鲜为人知。
当年,李白自从天宝元年以布衣的身份被皇帝诏进京城以后,已经在京都长安待了三年了。
一开始,他也的确受到了京城豪贵的追捧,因为皇帝喜欢啊,所以这些豪贵们也都见风使舵。
但李白是谁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的傲娇气质和倨傲的性格,立即使他得罪了皇帝身边一大票儿人。
上到杨贵妃,下到翰林院同僚,中间儿还有大宦官高力士。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看谁不惯,就轻视谁。
于是,李白遭到以高力士为代表的权贵的诋毁和排挤。
而唐玄宗也看出李白不适合官场,他给李白写了个批语,说“此人固穷相,非廊庙器”,意思就是成不了大器,担不起国事的重任。
就这样,风光了两三年的李白,就这么灰溜溜的离开了长安,世人美其名曰“赐金放还”。
从此以后,李白就再也没有踏进过长安,即使他以后在诗中疯狂抒发对长安的思念,“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但这个地方于他,也就再无瓜葛了。
而杜甫呢,这一年三十二岁,相当于文学青年,在此前的人生里,杜甫也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满怀一腔热血,希望自己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虽然还年轻,但也是尊奉儒道,读书漫游,基础深厚。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功力不浅。
就这样,历史的因缘际会,让诗歌史上最清亮的两颗大星会面了。
两人一见如故,亲如兄弟,两人在一起赋诗论文、切磋诗艺,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杜甫要去长安谋取功名,李白也要继续漫游江东。
仗剑走天涯,不知此后何时还能相见。于是两人依依惜别,杜甫就写了这首诗赠与好友李白。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唐•杜甫
赏析
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秋来相顾尚飘蓬
首句意思是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
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相顾”即彼此相见。“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蓬”一种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
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未就丹砂愧葛洪
第二句的意思是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愧”即低于。
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
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痛饮狂歌空度日
第三句意思是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
“狂”即狂放,任性豪放。
“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
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
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
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飞扬跋扈为谁雄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
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
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
这一结句,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