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摘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元761年八月,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的一座茅屋被大风吹破,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帮助1835万户5993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人口等四类重点对象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十三五期间,全国棚改累计开工预计超过2300万套,5000多万居民搬出棚户区,住进楼房(摘自住建部官网)。

千年之前,忧国忧民的杜甫以诗人特有的夸张进行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他估计做梦都不会想到,在千年之后,国家竟会帮助城乡困难人员建设改造好几千万栋(套)房子,在他夸张呼吁的基础上翻了十倍(一栋有几间房)。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参与、经历这一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真的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我很乐意分享我地一些安居扶贫的片段,我们一起来感受共产党的伟大,以及惠民政策带给群众的尊严和喜悦。
重点帮扶 安全居住有尊严
伊山村聋哑人陈周荣生于1953年,是分散供养五保户。他住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被鉴定为D级危房。山区有半年是雨季,他成了乡村干部日夜担心的对象。“有一次,天气预报说有四五天连续降雨,我看他家墙壁浸湿面积不断扩大,赶紧通知他转移,可他连连摆手,村干部做了一个多小时思想工作才答应转移。”副镇长余涵春在验收时告诉我们。分散供养五保户,住房安全得有保障,D级危房必须重建新房。2018年,我县为更好地解决特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单列一部分特困户建房指标进行重点帮扶,每户补助4万元,由县级财政兜底解决。
“4万元,完全可以建起达标的新房。”在余涵春等镇村两级干部的努力下,50平方米的新房二个月内拔地而起。盖新房时,陈周荣每天都在工地看着、守着、盼着,时不时还帮工匠干点活。
“你看,腰墙就是他自己设计、自己买油漆刷的。”伊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华说,别人的房子都没腰墙。房内摆放着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他每月有600多元五保户养老金,加上勤劳肯干,生活没问题。”张吉华说。

危房改造是落实安居扶贫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安排特困户建房。2019年、2020年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补助:1-2 人户不超过 40 平方米,补助为3万元;3 人户不超过50 平方米,补助为3.75万元;3 人以上户不超过 60 平方米,补助为4.5万元。
2016年以来,像陈周荣这样享受特困户建房进行重点帮扶的四类人员有566户,有效保障了农村中最困难群体的建房资金问题,他们能够有尊严的居住生活。
集中安居 解决住房老大难
这是发生在河垅村龙头脑安居集中安置点动人的一幕,住进新房的胡宜信格外激动,面对前来祝贺的亲友,他笑容满面地竖起了大拇指:“党的政策真好,让我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子。”
胡宜信,68岁,河垅村人,身体残疾,无儿无女,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他一直住在自家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巴房里。房子矮小潮湿不算,还破败不堪,被认定为危房。2017年底,在镇政府安排下,胡宜信搬进了龙头脑扶贫安置点。安置点新居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共35个平方,水电安装电位,简单装修,直接就可以入住。如今,住进新房的胡宜信开启崭新的生活。

为改变贫困户人居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集中安居是我县实施安居扶贫的又一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全县集中安居工作稳步推进。如石门楼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集中统一建设龙头脑、炉山、新牌、田铺、廒下、白桥6个扶贫安置点,共安置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47户57人。
各乡镇结合实际情况,有石门楼、澧溪、船滩、甫田等多个乡镇建设集中安居点。如杨廖村2019年危房户集中安置点。该村位于甫田乡西部,属于山区村,境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至2019年初,仍有7户贫困户无房或居住在危房。考虑到梁儒兴、陈绪友等5户贫困户均为孤寡老人,且居住偏远或无房,生活十分不便利。经乡、村两级研究决定,对以上5户贫困户在杨廖村山口进行集中安置,安置点贫困户的新房设计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如今他们都搬进了新居。

危房改造 党的“阳光”温暖心
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我县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始终按照“定好一个对象,落实二个到位,坚持三项原则,实现四个确保”的工作思路进行“阳光”操作。
2020年6月,我县核验结果共有44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核验为改造安全,其中3470户享受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559户,其他439户。
危房改造补助政策,让贫困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有效解决了农村中贫困人群的住房安全问题,有力提振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