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三月三,避开踏青戏水,我选择去杨场扫墓,祭奠过世八年的母亲。春色深深,肃穆在母亲的墓碑前,摆放好我精心挑选的糕点和水果,燃上一柱心香,给母亲说话。有徐徐清风吹来,好象母亲的絮语。
在古代,三月三也称上巳节,上到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传统庆典。不过,现在这个节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只管踏青戏水叫作春天的日程。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节日?有着什么样的传说?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的时候。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云集而来,朝拜人祖。
又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巳节”还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巳”是地支中的干位。过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后代沿袭。并且,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千百年来踏青和辞青在这两天上演成风。“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的内容。
所以又有水的节日一说,如果重阳节称为山上的节日,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的节日。这天人们临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时当暮春,风和日暖,熙来攘往,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记忆。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后经文人雅士点缀,节日多了几分情致。
“上巳节”与中国书法的渊源起源于公元353年的那个“上巳节”。据说,那天,王羲之和四十一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诗家词家对“上巳节”的描述更给这个古老节曰留下了形象的注脚。如唐人崔颢的诗《上巳》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
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如宋人欧阳修的詞《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上巳时节,前诗写帝都繁华,后词写西湖热闹,日丽风和景艳,至今读来当时场景历历在目。
那年三月三,天气比今年和暖,与母亲同游乡野。樱花杏花桃花已缀满枝头,母亲念叨:正月迎春开,二月杏花来,三月桃花红,四月梨花白⋯⋯花儿们年年盈枝,母亲的话语也常常回响,只是八年前的三月十日,母亲走了。所以,每年的三月三,我的上巳节比古人多了份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