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进心理学的海洋后,我像块海绵一样快速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营养。仅仅依靠蹭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学习需求,我开始搜寻适合的课程。
那时候,虽然已经可以电脑上网,但网络资源很少,主要是QQ群或者电子邮件可以得到一些培训的信息。
对于在浩瀚的培训中,如何选择适合的课程,我记得也曾经思考和探讨过,我个人发现催眠术在许多咨询技术中都绕不开。比如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意象对话技术中看房子、照镜子等,NLP、沙盘、家排等技术中都有用到的地方。记得燕师姐讲她怎么会去催眠时,就因为她参加李中莹老师的NLP,其中需要用到催眠术。因此,我在团体咨询技术之后,投入精力最多的催眠术。
与催眠术结缘最早是2005年,第一次听课是在中北大学,当晚,我在单位把刚从课堂学来的方法,在学员里练习。因为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所以第一次的操作以失败告终。我记得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被卜老师收录在他的《心解催眠》一书中。
现在总结当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自己的催眠体验不好,没有能放下心防,抱着检验这个技术的心理去体验。二是对催眠术并没有完全理解,对整个技术的操作过程存在误区,不知道是否被催眠是有检验标准,而不是完全听被催眠者的反馈。三是自信心不足,导致自己的气场/磁场没有打开。
而我也并不是听完第二次课就学会的,第二次学习是气象宾馆蹭课,还是听得懵懵懂懂,现场目睹了催眠的神奇,成桥术、反抗式催眠、催眠行走、意念催眠等,看到教学录像中马老师如何进行催眠治疗,听胡老师讲他用在中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案例,激发了我要掌握这个技术的决心。
当然,主要还是我比较幸运,搭上了胡老师这个优质平台,(我觉得个人成长路上选择的平台如同上学时选择的学校一样重要)让我有很多机会不断学习这门技术。
而促成我到达成功彼岸的是胡老师处借来的一本书——《解开催眠术的神秘面纱》。邰启扬著。读完这本书,我的疑惑消解,心防撤下,放松训练中,第一次体验到催眠带来的轻松愉悦感,身心被滋养的同时,也打通了操作的屏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