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我把它比作生活中所得一切的原材料。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条生产线,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输送到台上,经过我们亲手加工,最后就会成为我们行动的结果,或是成就,或是败势。
01
天赋的秘密:就藏在时间的因果逻辑里
赤条条地呱呱坠地,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为何长大后,有人成了专家、大师,大多数人却默默无闻?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是所谓“天赋”让那些人遥遥领先,其实这只是我们这些庸人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天才们无一例外地强调一个事实,他们的成功99%靠的是努力。他们把身后的幕布掀开,现出那条踏满了脚印的长长道路。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默默耕耘。
近年来,一个叫做“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论,尝试揭露“天赋”的秘密。
这个定律的内容,可以说是十分直接明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当然了,后来也有人对其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了“刻意练习”的精确修炼方法——长时间的训练,也是需要明确方向和讲究方法,才能够最终实现从新手到大师的质变。
这些理论都明确了一个事实:天才其实是训练的产物。
姑且不去谈论那些极少的天赋杰出的特殊例子,我们就来看看,智力平庸的普通人,能脱胎成人中之精英吗?
大家对“侠之大者”郭靖的故事肯定都不陌生。这个天资愚钝的傻小子,为什么能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因为20几年里,他把时间都投入在武功修炼当中,从来没有停止过练习。
如果说小说人物虚构难信,那么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少年的愚钝也是人尽皆知,科考路上连续六次败北,却始终未放弃埋头于书籍中耕耘时光,用16年时间千锤百炼,最终厚积薄发,第七次命中秀才,次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一路飞黄腾达,官至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干部。
齐白石练习篆刻,一担又一担坚硬的楚石在他手里变成了泥浆,10年磨石,终成“刻前不打样,刻时不回刀”的篆刻绝技。
人生所有的成就,都藏在时间的因果逻辑里。
一开始大家都无一例外地身无长技,但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是一台神器,可以无限积累经验。
时光的河流穿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用以玩乐,那么我们的身体只会留下颓废和平庸的印记。反之,如果我们将时间投入到专项的练习,形成成功者的习惯,时间就会转换成技能和思维积累起来;时间越长,累积的功力就越深厚,站立的地位就越高端,与庸人的差距也便越来越大。
有的人积累得快,有的人积累得慢,相同的是,这两种人终将到达目的地,只不过花费的时间不同而已。对于天资普通的人来说,只要结果是登上领域的山顶,多花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最后,也是一样的俯瞰世界。
02
天才的没落:荒废时间,便失去一切
时间因果逻辑的另一面是,如果你放弃了对时间的正向投入,那么便会失去拥有的一切。哪怕是天才也不能豁免于外。
王安石曾写过一个“伤仲永”的故事,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天赋不是恒久不变的,相反,它很脆弱,如果没有花时间去刻意练习,再强的天赋也会消失。
金溪民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一开始天纵英才,但其家人发现他的天赋后,并不知道如何去巩固和加强它,而是选择错误地消费它,将神童的宝贵时间用在四处“走穴演出”上。在时光流逝中,他的天赋也随之流失,最终“泯然众人矣”,引人叹息。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作者王安石自己的经历。王安石小时候也是神童,“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父亲王益则带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博见闻,有针对性地开发强化天赋,期间为习文王安石还写秃了九百多支毛笔,最终成就一代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
倘若方仲永懂得时间投资的秘密,那么群星闪耀的唐宋文学史上,很有可能会再添璀璨夺目的一颗。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不也是因荒废时间而没落的天才?
传言江淹“梦中得彩笔”于是文思如泉,后来“梦中归还彩笔”自此灵感枯竭。真实的情况是,江淹三十三岁时被贬福建吴兴,他决心利用这段冷藏的时间苦读,一改酸文腐曲,在文章上推陈出新。上任期间除处理日常公务外,不是读书,就是外出察访。几年的时间练就才华横溢,落笔成章,传言中“梦笔”之事,就发生在此期间。功成名就后,他身居豪宅,每日车马盈门,再无暇读书,也少外出,才因此灵感枯竭,天才流失,“归笔”时候,也是在此。
你看,天赋只是一颗种子,缺乏高质量的练习时间的浇灌,种子只会在土里埋没。而且,就算这颗种子破土而出了,甚至已经长成参天巨木,没有时间之水的滋养,它一样会枯萎而亡。
所以,不要存有一劳永逸的侥幸心理——用训练的时间滋养天赋,是一辈子的事情。
03
突破人生的局限:时间拥有无限可能,我们也拥有无限可能
把握了时间的因果逻辑,我们能成就什么?
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存在意味着我们拥有时间。
时间是存在的本质。我们从虚空中来到世间,能区别于生前、死后那种“虚无”状态,就是我们拥有生与死中间的这段时间,时间就是我们的本质。其余的一切都是附丽于它上面的。
我即时间;严格上来讲,我也仅有时间。但是,用这仅有的时间,我们却能实现无限的可能。
一直以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误区,我们的人生只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单一模式,生活只能是这样或那样的单一模样,甚至连天赋我们也认为是天生的单一的,每个人只能找到自己单一的或几种特定天赋,然后发展它。
但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所指,根本就不存在着先于我们本身存在就预设的本质(也可说天赋),不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天赋去发展自己,而是我们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此中有严格的先后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语)
因此,不要给自己预设人生,框定了自己只能在某个狭窄的领域发展。
时间是没有方向,没有锁定领域的,人的潜力拥有无限的可能,时间便拥有无限的可能,人生也因此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调动热情的兴趣、持之以恒的毅力、专攻一处的专注,将每天的时间引入到由自己锁定的领域,它就会在那里运作、沉淀、积累、最终喷发。
有句话叫“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开始了时间的投资之后,当我们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的时候,不妨认真严肃地问问自己,到底尽力了没有?自己在这个领域才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贸然把自己关在门外?到底是懈怠了厌倦了,还是真的无能为力?
时间沉淀的运作下,普通人即便不能成为天才,不能成为大师,至少能成为个中高手。
哪怕自我是年老体衰,或是身体残疾,还是困顿落魄,无论哪种情况,都改变不了一个掌握了主动性的事实:只要手头还握有时间,一切就还有可能。所以有大器晚成的苏洵57岁才成文名,有威尔玛·鲁道夫身患小儿麻痹仍然得奥运田径金牌,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千古传诵。
人生可以比我们预想的精彩太多,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发掘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