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的绝对男主角是贾宝玉,然而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又穿插了一个甄宝玉(八十回之后高鹗又顺着这条伏笔继续发展了,所以还是曹雪芹埋下的线)。
两个宝玉不仅仅名字相同,家世才情相当,最神奇的是容貌也居然生得一模一样,两人简直就是同一条生产线里复制出来的。
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完全相反。贾宝玉不喜欢八股文,也讨厌官场应酬,只喜欢和姐姐妹妹们一起作点“淫词艳曲”逍遥快活;而甄宝玉呢,刚开始也如贾宝玉一般样,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改变了,变得很奉行仕途经济之道,一心发奋求取功名了。
两人的结局也截然不同,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去世、贾府败落的打击以后,愈发地一蹶不振,虽然考上举人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最终还是跟随一僧一道远离红尘,修仙去了。
相反,甄宝玉虽然也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挫折,却通过考科举重振家声,还娶了一个薛宝钗似的贤惠妻子,可谓是人生赢家。相比之下,贾宝玉简直就是一个“不孝子”。在宗法制度的封建社会,个体生命是没有自由选择权的,他必须按照父辈的期望,担负起整个家庭乃至全家族的兴衰与荣辱。
一样的名字,一样的容貌,一样的家世,不一样的性情,最终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的甄宝玉呢?
“贾”与“假”同音,“甄”与“真”同音。贾宝玉作为如假包换的男一号,却是“假”的,另一个神秘的甄宝玉倒成了“真”的。这真真假假之间,实在耐人寻味。难道作者觉得贾宝玉的玩世不恭终究是一场虚妄,还是富贵到头终成空,又或者他认为甄宝玉的所作所为,才是读书人的正道?曹雪芹似乎用这种方式,给“宝玉”安排了另一版本的结局,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结局。笔者不敢妄断。
然而,不能否认,无论是甄宝玉,或是贾宝玉,都是曹雪芹的缩影。他们是曹雪芹内心世界的两面,我们从中似乎可以探寻到这位古代失意文人复杂纠葛的内心。
图片来自网络曹雪芹和他笔下的贾宝玉一样,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曹家世代是清皇室的包衣奴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兼侍卫,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娘。康熙时期,曹家极尽恩宠,世代担任江宁织造、两淮盐务这样的肥差。可惜后来财政出现了亏空,曹家被雍正皇帝抄家查办,从此没落。曹雪芹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生活的困苦、未来的迷茫,想必都日夜煎熬着他。
从他塑造的贾宝玉来看,似乎曹雪芹已经看透了富贵烟云的本质,但从他塑造的另一个甄宝玉来看,贾宝玉不过是曹雪芹无奈屈服于现实的心理写照罢了。
大家平时从那些古代经典名篇里读出来的文人雅士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是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名利?总之,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诗人,他们的品行道德,大概都是甩普通人几条街的。
然而,如果不是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一个文学侍从,如果不是李白对唐玄宗对待自己的态度感到失望,他还会仰天大笑出门去吗?如果如李白所愿,唐玄宗器重他,他也许还在跟那些他鄙视过的权贵们同朝为官呢。
文人也许不会求利,但大都会很看中名。读书做官,乃古代文人最高追求,更是社会赋予他们的价值体现。有几个人从一开始就真的淡泊名利的?不然为什么一个个都要去考试做官呢?学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就好了呀。笔者并不是怀疑他们的品行道德,一个人存活在世上,想要实现自身价值,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既然你有施展抱负的欲望,又怎么能算作淡泊名利呢?
因此,他们在后期的诗文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或多或少都有点理想破灭后自我安慰的成分吧。曹雪芹想来也是如此,所以他在塑造了一个“离经叛道”的贾宝玉之后,又塑造了一个“改邪归正”后走“正经”仕途路的甄宝玉,来弥补心中的缺憾。曹雪芹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不大可能跳脱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古代读书目标就是做官啦)高”的主流思想之外。
一部红楼,说尽贵族家庭的浮华烟云,也道尽了作者的辛酸苦辣。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许,贾宝玉和甄宝玉,无所谓真假,他们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不过都是作者矛盾心理的体现罢了。
后记:笔者所阅为程高本,由于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写,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也一直争论纷纭。甄宝玉的转变以及截然不同的结局是否是原作者所愿,笔者不敢断言。个人觉得有关甄宝玉的续写更有深意,更具矛盾感,否则塑造一个完全一样的宝玉翻版,似乎意义不大,也枉费了曹雪芹给他们取的姓氏,大家都知道书中的伏笔是很多的。这是笔者的理由。若是有人说曹雪芹不是这样想的,笔者也无法很肯定的反驳,毕竟也没法肯定他就不是这样想的。即使大家有再多的理由,不是曹雪芹也无法铁口断定,那纠结这个辩题就没意义了。不过一家之言,各抒己见罢了。谁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学者的研究尚有争议,何况是学识浅陋的笔者呢。只是个人一点浅薄的感想而已,笔者只是想说明这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