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优秀文学作品选想法
纪实文学《星星之火(2)•云落流沙》前言

纪实文学《星星之火(2)•云落流沙》前言

作者: 学上嘉双 | 来源:发表于2021-04-10 08:44 被阅读0次

长篇纪实文学《云落流沙》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追赶队伍的人

第二章:刚出发就“叛逃”

第三章:南下路上第一步

第四章:夜雨落临川

第五章:马背上的委员会

第六章:瑞金遇敌

第七章:会昌城外的厮杀

第八章:旗开得胜入闽西

第九章:教导团的命运

第十章:到敌人心脏里暴动

第十一章:长汀带来了福音

第十二章:三河坝分兵

第十三章:进军潮汕

第十四章:汤坑汾水之战

第十五章:潮汕七日红

第十六章:会议像沙子流动

第十七章:孤雁离群之后

第十八章:笔枝尾山战斗

第十九章:按原计划撤退

第二十章:难忘的茂芝

第二十一章:古城会议

第二十二章:攻打茶陵

第二十三章:从遂川“上山”

第二十四章:隐蔽北上

第二十五章:穿山西进

第二十六章:直插湘南

后记

写在前面的话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就是一九七九年,新中国刚建立三十年。有一部电影名叫《啊,摇篮》,演的是一九四七年三月,由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大举进攻延安,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延安军民只得暂时撤离。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居住在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也需要撤离,于是就开始了保育员们在马背上架着摇篮,把孩子们撤离转移到山沟里去。此时,天上有飞机,丢下了炸弹,使保育员们一片惊慌,他们奋不顾身抢救儿童,特别是摇篮里最小的,最后终于摆脱困境。但是,他们成天在山沟里转悠,责任心巨大,随时都得注意孩子们的安危。

那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那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至今还在脑海中记忆犹新。里面有一首歌叫《马背上的摇篮》,歌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摇篮,那个摇篮,马背上那个摇篮,一串串铜铃叮当响,一队队骡马翻高山;

摇篮,那个摇篮,马背上那个摇篮,春风荡漾把篮摇,跋山涉水奔向前;

摇篮,那个摇篮,马背上那个摇篮,延安生来炮火里长,烽火硝烟度童年;

摇篮那个摇篮,马背上那个摇篮,新中国诞生在炮火里,摇篮里的娃娃们迎春天。

优美的歌声至今在耳旁回荡,那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唱的,甜润的歌喉配上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艰苦的岁月,但却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希望。

在革命的战争年代,为了生存,那是得战胜很多困难的,如果没有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就会被无情的苦难所淘汰!

一九四七年三月,国民党蒋介石不甘心他在各个战场的失败,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延安军民为打破敌人的进攻,实行坚壁清野,全面转移。

那时,黄土高原上的延安,由于少雨多旱,许多地方都不长庄稼,全是大黄土,军民的生活都很拘谨。可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却出现了勃勃生机。正如后来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离开延安时说,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他们十三年,可见这军民的关系,简直是“铁了”去了。

但是,最初的革命,并不是这样。由于没有经验,就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失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啊,摇篮》所表现的年代,已经是革命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毛泽东说那句话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拿起枪杆开始革命,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时间,什么艰难曲折没经历过?二十年的时间,什么突发性事变没应付过?如今,虽在荒凉的黄土高坡,共产党人却在强大的敌人进攻下,能应敌自如,并克敌制胜。这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正在为“解放全中国”快马加鞭。事实证明,再奋斗两年,新中国就在眼前了!

可是在二十年前,当第一次拿起武器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出现过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发生过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也涌现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果我们把这些地方、事件和人物串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系列悲叹的故事,是历史在沉吟,是民族在呐喊!

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业的成功,不管它大还是小,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是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的“革命”,那更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发生于一九二七年的“南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共破裂”的情况下,以国民党新军阀作为革命对象,拿起武器武装反抗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从那以后,各种大大小小的武装暴动此起彼伏,就像星星之火,没几年时间就成了燎原之势。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初在拿起枪杆走第一步的时候,未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是这样那样的失误,结果造成了全面性的崩溃。作为一个还没有什么经验的革命党来说,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十分遗憾的!

革命道路本来就不平坦,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只有不断地探索,在黑暗中探索,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不断地丰富它,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正如鲁迅在小说《故乡》中说过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以便成了路!

经历的事情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历史证明,经验的丰富,是通过无数次的跌倒,然后再爬起来;是经过多次反复验证,一丁一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甚至是经过流血牺牲,或者是血的惨痛教训!

自从有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写了那篇《共产党宣言》后,人类的历史就进入了一个伟大的进程,那就是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明晰,只有拿起武器进行革命,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当旧的阶级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时,旧的阶级就会被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新的阶级所代替,这就是“革命”。而这个“革命”,并不是永无止境,它只是进入最高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的一个漫长过程。

人类争斗了几千年,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其实只有两三次,其他的,都属于“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不属于革命的范围。这两三次,第一次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第二次是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次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中国的革命,更显得特殊一些。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其革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与世界革命都有所不同,除了有以上的一些特点,但更有自身的历史条件所决定。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和“阶级斗争”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中心议题。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马克思、恩格斯未诞生前,就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从理性的高度去认识、归纳、概括和总结。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写出《共产党宣言》后,许多人才如梦方醒,终于知道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终于知道了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因,以及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一九二六年三月,当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就曾讲到:

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是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作指挥,以致内部意见分歧,势力分散,而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二是对敌人太妥协太仁慈。对敌人仁慈,便是对同志残忍;我们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敌人便给我们以致命的打击。我们要革命,便要从此学得革命的方法。

“南昌暴动”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虽然失败了,但此举毕竟是中国共产党人拿起武器进行革命的第一步,意义十分重大。表面上看,它是一次兵变,但它不是一次普通的“兵变”,而是一篇宣言,一篇向全世界发出的宣言:中国的无产者在马列思想的指引下,已经觉醒了。从此,就要拿起枪杆,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为真理而斗争!

但是,由于敌人的强大,不光是这次起义失败,在以后的无数次起义中,都失败了。只有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后所开创的局面,像火种一样被源源不断地传播开去,最后才慢慢形成了燎原之势。这个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在最初是得不到承认的,甚至有人还讥笑它。但是在无数次的革命实践后,终于发现,这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方法。因为靠了它,才把中国革命的旗帜最终插遍了全中国!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段话。当中国的无产阶级第一次拿起武器进行“游荡”的时候,同样遭到了旧中国的一切反动势力的联合围攻。

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主义的幽灵。从马克思、恩格斯写这句话起,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名词在人们头脑中,那就是共产主义。于是,在人类的理想中,也多了一个理想,那就是共产主义理想。

无论是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还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这种理想虽有些让人觉得是一种“天方夜谭”,高不可攀。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毕竟是黑暗中的一线亮光,因为只有它,才能解决人世间的各种纷争,只有它的存在,才是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先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世界,然后开始付诸于行动,最后开辟出了一片蓝天!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先烈们不得不钻山沟,吃野菜,手扶马背上的摇篮;不得不在战场上,炮火中,抛头颅、洒热血;不得不把整个一生都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今天,我们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缅怀革命先烈,他们正是因为有了一种共产主义信念,才创造出了一个繁荣、兴旺、昌盛、富强的崭新中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实文学《星星之火(2)•云落流沙》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bi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