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周一的时候,我在三年级一班的黑板上写了一个字——真。当时,写这个字是在表达我对“学生抄作业”的深恶痛绝。我要求他们给我呈现的学习效果就是这个字:真。
可是,反思对照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地方太多,甚至有太多背道而驰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了纸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十六个字一直是我很推崇的教育理念。
(一)
学校刚组织了二十多名孩子去英国研学。离开时,专门开了结业会。我们的孩子每人也就表演了节目。据说:不管表演的效果怎么样,英方的每一个孩子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没有鼓掌的反而是我们的孩子。
我能想象那个场面,作为一个“”明事理”的中国人的真实感受:无地自容。
但是,如果你拿出试卷,用一道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问他们:观看演出时——( ),他们的答案肯定是:热烈地鼓掌。
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说一套做一套的局面呢?
(二)
这是周二时,三年级一班发生的真实事件。
下午刚上课时,我见识了第一排的两个孩子是如何处理桌面上的面包袋的:
女:这不是我吃的。(将面包袋扔向同桌。)
同桌(男):我也没有吃,不是我扔的。(将面包袋还回同桌。)
女:(很生气)这不是我吃的。(扔向地面)
我不动声色地捡起了面包袋。等他们基本都已经坐好,我给他们真实地还原了刚才的情境。
我问那对同桌:我刚才说的是真的吗?
两人:恩。
我:那这个面包袋应该放在哪里呢?
女:垃圾箱里。
同桌:垃圾袋里。
我:那到底放哪里呢?(两人均不动)
我继续问:放哪里呢?
我一直盯着他们俩,两人反应了半天,男孩子才起身来捡面包袋。
我说:我只看行动,不看说得是否好听。
瞧,这就是典型的知道但不能做到。
(三)
五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个成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理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若是我,一定在理解了之后,随时用到和学生的管理中,方才叫真的理解了。
只理解,不运用,叫做“明知故犯”。
比如:我希望我的同桌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人,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人。
比如:我犯错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苛责,那我做到了吗?
比如:上下楼梯靠右慢行,可事实呢?
只在纸上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甚至是毒教育。
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教育——写在3·15(四)
据我很有限的了解知道,很多学校都会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做成课程,做成文化。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只是,我一直觉得这样的课程是比较虚的。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与农事密切相关,而在能够把“二十四节气”做成课程的学校上学的孩子,应该离农事有些距离的,何谈了解农事。
农事不在教室里,也不在ppt里,更不在百度上,而是在真实的体验里。
没有与土地的亲近,不敬畏土地,何来厚重的人文积淀。
现在的一代都是远离土地与庄稼的一代,他们基本都是凌驾于游戏和网络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甚至,有好多孩子很讨厌去农村,并认为干农活的人是最下等人干的。孩子们有这样的意识,与家长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
我认为,孩子至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应该去农村生活一年,经历农作物的生长管理,知晓我们衣食住行的源头,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孩子,才会对土地有敬畏,对这个世界有敬畏,对我们的生命有敬畏。
所谓“落地”,所谓“接地气”,所谓“脚踏实地”,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五)
真教育好理解,也好表达,就是难以行动。原因何在?个人、家庭、社会?均有吧。
大环境使然,真正的教育也就只停留在了纸上。
我呢,虽然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也只能做我自己能做的事:
看到垃圾,主动弯腰捡起来;
吃饭光盘;
别人发言给予掌声;
尽量多的鼓励欣赏他人,尽量给人温暖;
嘴下留情,不让别人难堪;
答应别人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好;
多读书;
不给别人添麻烦;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
小学教育,或许应该如海子在1989年所写的一首诗那样: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
知行合一,身体和心灵和谐统一,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我们到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只希望那些只停留在纸上的教育能再少一些,再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