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崩溃》,一开始颇为平淡,但基于对作者以往作品的信任硬着头皮往前读。读到维京人的部分感受到精彩了,我想这可能是维京人社会更类似于现代社会,因此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后面有些论述更是精彩而系统。
由此看来读书:1)挑作者确实重要;2)要有点耐心
言归正传
在《崩溃》的结尾部分,戴蒙德教授明确地宣告:“我们不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问题!”他的理由是:“虽然新科技可能会有所作为,但大部分问题,只是需要政治力量来实施已有的解决“。在我看来,他强调“终极解决方案,政治而不是科技”,倒不是鼓吹科技无用论,而是认为纯粹的科技进步不能解决科技本身带来的问题。
或者说是空前的强调,“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是最为关键的。
五要素在现实世界中映射
戴蒙德教授的主旨在解释引发人类社会崩溃的五点因素,这是他的基本框架。其中四点: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对某个社会来说不一定非常重要,而第五点因素——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他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比较古今社会间的异同,如环境的脆弱性、邦交、政治制度的差异,及其他影响社会安定因素的可“输入”变量的不同之处。他讨论的“输出”变量则是崩溃、生存及崩溃的方式。通过探讨不同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联,来试图发现不同的输入变量对社会崩溃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是个典型的系统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其实换个角度看,还真有点像PEST+波特五力的组合、西方的思维方式同出一源,由此可见一斑。
我说到了维京人社会那几章变得尤为精彩,是有充分原因的,确实在这几章里,戴蒙德教授充分强调了“应对问题”的重要性,并抛出了全书的终极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维京人能将从欧洲输入的铁来和因纽特人交换海象牙、独角鲸的角、海豹皮和北极熊等物,然后再把这些昂贵的物品出口到欧洲,那么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就能建立起来。维京人也可以拿布料或乳制品来和因纽特人交易。万一因纽特人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不能喝牛奶,他们还可以食用不含乳糖的奶制品,如奶酪和黄油,就像当今丹麦出口到格陵兰的这些奶制品。在格陵兰,不仅维京人的生存处境艰难,因纽特人也经常遭到三餐不继的威胁。如果因纽特人能通过交易,获得维京人的乳制品,那么饿死的风险也会相对降低。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因纽特人之间的交易大约始于1721年。那么为什么不是发生在中世纪呢?”
维京人的悲剧,对待因纽特人的态度(拒绝学习和沟通),说明了“如何应对问题,是最为关键的”是最为生动和惨痛的例子。
“后来欧洲人渐渐学会视情势,做出最佳选择,考虑的因素有双方人数多寡、是否有足够的欧洲女性可与对方土著通婚、对方是否有欧洲人想要的贸易物品,以及对方的土地是否是殖民的好地点等。然而,中世纪的维京人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他们不屑于向因纽特人学习,也有可能是学不会对方的技术,再加上没有军事优势,因此,最终遭到灭绝的是维京人,而非因纽特人。”
则充分的说明了在“学习和沟通”的态度外,打铁还需自身硬,还需要可以用来give & take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别人愿意和你贸易的东西”……
继而教授抛出了终极问题:如果说如何应对外界挑战很重要,而决定行为的就是“核心价值观”,那么核心价值观怎么才能与时俱进?
“相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又将他们与挪威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百年来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感觉与英国血脉相连一样。格陵兰的所有主教都是从挪威派遣而来,而非在格陵兰土生土长的维京人。如果不是和挪威享有同样的价值观,在格陵兰的维京人可能很难携手合作,以求共同生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在养牛、北部狩猎地和教堂上投入如此多的财力和人力,即使从纯经济角度来看,这么做并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然而这支社会黏合剂既帮助维京人克服了格陵兰的种种困难,也把维京人推上灭绝之路。这种由文化价值观引发的问题在历史和现代世界经常出现。如我们先前已经讨论过的蒙大拿社会(第一章),当年帮助人们战胜逆境的那套文化价值观如今已变得不合时宜。我会在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详细讨论这一问题,探索社会该如何成功地判断哪些是他们应该保留的核心价值”。
在后面的阐述中,教授似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他却从对失败实践的总结中,给出了指导正确行为的思路——
“我想在此描绘一张导致群体决策失误的路线图,其中各种因素大致可分为四类:首先,群体可能在问题确实发生之前无法预测到它;其次,问题发生后,群体有可能仍然无法觉察问题的实质;再则,他们看到问题后,可能没有设法去解决它。最后,他们可能努力解决问题,但没有成功。上述这些导致人类社会失败和崩溃的种种因素似乎令人沮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作为通往成功的路线图。如果我们能够了解群体做出错误决策的原因,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一知识归纳总结出一张清单,用以引导正确决策。”
1. 没有预见危机
“然而,以前的经验并不能保证社会因此具有预见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有些经验由于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所以要善用文字,做好经验总结和反省工作
“社会为什么无法预见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错误类比。当我们遇到一个不熟悉的情况时,通常会拿过去熟悉的情况与之对比。如果新旧情况的确类似的话,倒不失为好方法;但是如果只是表面相似,则会非常危险。”
看清问题的本质,就是弄清经验的应用场景和边界
2. 没有觉察问题
“首先,有些问题的根源难以察觉。例如肉眼无法分辨土壤的营养成分,只有依靠现代化学分析才能得知。”
不一味依赖科技工具,但也必须要善加利用
“失败的远程管理的反面就是成功的现场。”
对一线业务现状的洞察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察觉到已经发生的问题,最常见的情况可能是问题发生得非常缓慢,上下波动很大。”
所以领导必须有全局观和前瞻性,而且要能组织和宣传,也就是发动群众去他们还没看清的方向
3. 理性的恶性
“在某些形态的民主体制下,一些拥有影响力的小团体特别会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理性恶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对我自己有利,对你和其他人都没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自私’。”
领导要通过设计最大程度地将组织利益和个体利益绑定
“与理性行为相反的是,不愿意去解决已经察觉的问题也有可能归咎于“非理性行为”,即对每一个人都有害的行为。当个体心中的价值观出现冲突时,常常会产生这种非理性行为:如果一件坏事有利于我们紧紧依附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可能会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巴巴拉·塔奇曼以“一错到底”、“木头脑瓜”、“拒绝从负面信号下结论”、“智力停顿或迟钝”来形容这种普遍的人类特征。心理学家们则用“沉没成本效应”来描述相关特征:如果我们已经为一个政策(或股票)投入了很多,因此不愿意轻易放弃。
讲完了利,来讲害
“所有这些决定都含有赌博的成分,因为一个人经常无法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会带来毁灭,而摒弃这些价值观又能否带来生存的希望。”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就必须有赌性,押这一宝。
读毕全书,最值得深入思考的主题就是,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的刷新自己的价值观,来应对外界的挑战。而要做到这点仅仅依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教训甚至是不够的,还必须“改弦易辙”。
在这个过程中,预见问题>定义问题(理解本质)>解决问题(提供方案)。这是句很值钱的总结,以往执着于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到近期意识到定义问题的价值,再到现在充分意识到对问题的前瞻性的价值。
“这些气魄过人的领导人和有胆有识的民族让我心生希望。因此我相信,虽然本书的主题看上去悲观灰暗,但实际上这是一本乐观的书。就像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和1962年那样,我们只有深刻反思过去失败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改弦易辙,更正错误,从而走上正确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