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评论》9期的阅读过程中,我首先从目录中圈画一些文章题目,进行选择性阅读。以前几期杂志我采取的是精读与浏览相结合的方式,发现有很多文章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自己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是从初中直接考入,没有接触过深奥的高中知识。再加上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乡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任教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对于一些美术、音乐艺术类知识也知之甚少。所以杂志中关于初中、高中教学的文章,以及艺术类文章,我选择了放弃阅读。重点阅读放在小学学科部分,以及一些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构建等方面的文章。
第9期的专题是:课堂转型:走向深度学习。在阅读中我主要有两点收获: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对于“深度学习”这个词语,在去年李教授分享的各位教师的读后感中,我常常可以看到。那时自己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如何阅读上,深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撰写读后感受,就是一种深度学习。但通过本期杂志的阅读,我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这里提到的“深度学习”,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科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北京十一学校分校汪正贵校长提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在‘问题建构’与‘问题解决’中,让知识活化成能力,训练思维,形成观念,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主要强调学科教学要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这种学习转化成能力、思维、观念,提升学生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深度。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浙江省绍兴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莫国夫教师就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意义和路径进行了阐述。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深度学习,首先要深度理解各个学科的本质,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例如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深度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发展思维,学会审美,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次是深度加工认知过程,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找准学生的“学习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有一个真实完整的学习体验过程。最后是建立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课堂生态,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学会倾听,老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学会倾听,教师要有专业的倾听能力,在倾听中思考,激发新观点、新认识,以此达到课堂的深度学习。
二、怎样以“学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了教师们的指导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采取怎样的策略呢?这期杂志中多篇文章提到以“学为中学”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世界,开展教学活动。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都要体现学生的“学”。备课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问题,布置教学任务。这里提到了“学历案”的设计,包括问题、任务、评价。并列举了小学三年级《平移与旋转》的设计样本,非常的清晰明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每个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一点,我做得特别不合格,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总是习惯打断学生,问题答案脱口而出,今后一定要注意。课堂评价中,鼓励、表扬的作用一定是大于批评的,所以教师要多肯定、多激励学生。
其实以 “学为中学”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深度学习”。是努力让每个具体的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身存在与学习的价值。
学历案设计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