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月没去图书馆,这回顺手拿了一本《史诗之城》,一个美国海归写自己故乡加尔各答的非虚构作品,没想到该书很有“粘性”,捧上读了一个雨天就是放不下。读完了,感觉就像回访了一次这个城市似的,这样的非虚构,是我喜欢的。
这本书有个副题: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世界。是呀,提到加尔各答,怎能不注意当地的街市,尤其是,睡满了人的人行道……
那是2002年,与一位好友飞到加尔各答,降落前能从云端好好欣赏恒河入海三角洲的壮美地貌。一走进市区,第一印象就是人行道上怎么躺满了人!这样的第一印象看来是终身制的,再也没有另一个城市给我一个如此鲜明的初见印象了!
当年有一本英文小说《欢乐之城》写的是加尔各答的一个普通人力车夫故事,似乎给这个城市定了一个调:大多数人每天花销0.2美元就能过得舒舒服服,虽然每年冬天都冻死露宿者上千人。对,还有特蕾莎嬷嬷的临终关怀事业,对,还有泰戈尔,对对,还有伽利女神……当年,这是我抵达加尔各答之前知道的全部了。
当年的背包旅行指南还说,加尔各答的空气污染严重,对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很不友好。不幸言中,我的同伴患有哮喘,抵达后第二天已经觉得呼吸困难,第三天就飞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晃悠,后来又坐火车去了菩提伽耶,然后再回来。
也许当年皮糙肉厚,也没有肠胃不适,也没有其他问题,我是很适合在那儿晃悠的。除了期间一场大雨水浸街需要趟水来去让我不自在之外,一切都很nice. 就像《史诗之城》作者写的无数次街头晃悠,懒洋洋,慢悠悠,轻若游丝……但又自然而然,街头熙熙攘攘,就像我家乡小镇的九十年代,连建筑物都有点像~
作者乔杜里虽然是政治学博士,写这本故乡的书却克制得很:把殖民地历史、移民史、经济发展、地理风貌、宗教人文等方面的背景常识揉入对一地一事的描述,并不凸显政治要素,都是普通人能理解能思考的常识,读来平易近人,仿佛就是街头遇见一个半大小子,絮絮叨叨地对远方来客说“这儿我最熟啦,有这个……有那个……还有……我来带你走一走……”这个小孩向读者展示的,正是他童年以来就如此熟悉的城市,不矫饰,不夸张,就是本来面目。读者也就像跟随这小孩满城兜圈。
不排除有些小角落,还保留了历史的血腥遗迹,但在作者平和的叙述里,那些遗憾会暂时封存。就像世界上别的城市一样,有些问题还解决不了,就先封存起来吧。
书的扉页,作者特意引用了罗伯托•阿尔特《流浪的乐趣》的一段话:
“那些无法领略属于自己城市的美好与奥妙之人,断然也无法轻易探索到其他城市的精髓所在,这便是我得出的结论。如若一个人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视而不见,那么同样,在马德里,在加尔各答,或是其他城市,他也将一无所获……”
真的是这样。我一边想着过去脚步丈量过的多少个地方,包括自己的故乡,一边听着窗外的雨声。真的是这样。
原来流浪者散布得这样广。有人在故乡流浪。有人在他乡流浪。
…been here so long got to call it home.
想想你如何描述自己的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