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变得更美一些

作者: 子非鱼即子非余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21:04 被阅读131次

    看着孩子们在小程序里坚持着阅读打卡,有好几位孩子还为之坚持了一百五十多天,我倍感欣慰。更神奇的是,有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平台,我的心变得越来越平静。每到寂静的夜晚,或逢舒坦的周末,我便拥有闲暇时光。静坐房间,翻开书卷,品味字里行间的真情,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体会咬文嚼字的乐趣,已是习惯。

    为什么我如此享受这一切?皆因语文很美。

    孩子们偶尔会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教语文呢?”

    虽然这个问题充满童言无忌之感,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回答:“因为语文很美。”

    语文很美,首先美在汉字

    翻开古代经典或字帖,那一个个飘散着墨香的方块字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眼前,端正而又庄严。细看之,便不难发现,每一个汉字都好似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令人浮想联翩。你看,一位奔波在旅途中的行者,倚在一棵树旁小憩,不就是“休”字吗?远处尘土飞扬,声如闷雷,近了,近了,那是一匹匹四蹄生风的骏马奔驰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望着这番壮观的景象,人们创造了“馬”字。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有人手拿一只香喷喷的烤全羊,连忙往嘴巴里送,一旁的人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嘴巴里的口水咽了又咽,最后还是忍不住滴下了几滴,于是有人乘兴而作,用简单的符号画下了当时的场景,就变成了今天的“羡”字。细听之,在一个雪霁的早晨,人们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呀,房前屋后银装素裹,于是每个人手拿扫把,把门前的雪扫到一边,“唰——”“唰——”扫“雪”的声音,你听见了吗?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张张精美的图画,一串串动听的声音,一则则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峥嵘的岁月。因为汉字,语文才美。

    语文很美,其次美在形式

    汉语的文学经典非常讲究对称,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诗歌和对联了。《诗经》大多数是四言诗,句式整齐,往往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富于音乐之美。至于格律诗,对形式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句数、字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当然,把对称做到极致的,还数对联。它起源于桃符,形式多样,演变至今,花样无穷。从一字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到五字对,如“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乃至更长的八字、九字对。它所涵盖的种类也很丰富,有春联、茶联、寿联、婚联、挽联、赠联等。它上为学者文人所追捧,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自由穿梭于象牙之塔和垄亩民间,既可跻身阳春白雪,又可作下里巴人,可谓雅俗共赏。古人还将对子编成了《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诵之,仍觉朗朗上口。

    语文很美,再次美在韵律

    当我们读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读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时,我们会不会放慢朗读的节奏,去享受古诗词押韵所带来的的音乐美?当我们读到“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读到“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读到“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时,我们会不会感受到一种跳动的、欢快的节奏美?当我们读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时,我们会不会体会到一种忧伤的旋律美?这就是语文呀,这就是拥有韵律美的语文!

    语文很美,最后美在含蓄

    表达含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古诗、散文中最为明显。中国的文人墨客,总喜欢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他们把“坚贞顽强”寄托在松柏中,把“正直谦虚”寄托在竹子上,把“孤傲清高”赠予菊花,把“高洁脱俗”赠予莲花,把“高尚纯洁”与梅花联系起来,把“时光易逝”和“流水” “燕子”紧密相连。当我们读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那种可望不可即的缥缈便浮现在眼前;读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时,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朱熹寻求真理的执着;读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们仿佛和张志和一起,在蒙蒙春雨中闲钓,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悠然自得。读着这样的作品,能不感到美吗?

    正因为语文太美,有时候我倍感压力。因为光我一人发现、品味语文的美哪能足够?我还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发现这样的美,并带他们学会在语文的美中享受、体会。为此,我一直在寻找、摸索着。

    近日,王崧舟老师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三篇古诗文朗读音频,在音频下方是一小段描述诗词情境的文字。那几段文字让我心头一颤,真美!翻到底下,才知它们选自曾冬的《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这两本书半年前已收入我囊中,但我未曾翻阅,更未细细品读过。满怀期待和愧疚,我正式翻开了第一页,却已被吸引。书中的每一首诗词,曾冬先生都用朦胧而又细腻的文字重新解读,用一个个方块字,描绘出诗词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一丝一缕。读着这些文字,我心潮澎湃,有一种想自己尝试的冲动。这比起平时古诗词教学,有着让读者难以释卷的美——温润、沉静、优雅而又充满古色古香。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一定会非常美吧!

    语文那样美,语文课的语言也一定要美。我很喜欢听名师的语文课,一为他们对教材精彩、独到的解读,二为他们新颖的教学设计,三为他们丰富的课堂呈现,即语文课的教学语言。我欣赏窦桂梅老师的大气,孙双金老师的儒雅,王崧舟老师的精致,薛法根老师的朴实,虞大明老师的灵动,何捷老师的幽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的底蕴我无法企及,但是他们的课堂语言都是美的。这告诉我,要想拥有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必须要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上苦下功夫。我要追求一种怎样的课堂语言呢?纵观自己的语文课堂,我深感自己的教学效率不够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学语言不够干脆、简洁。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下一阶段,我便有了目标,力求凝练的教学语言,在导语、过渡语、小结语上层层把关,更要在点拨学生的时候磨练自己,把更美、更有效的语言带给孩子们。

    语文课,不止是教会孩子们阅读,教会孩子们写作,也不是单单教会孩子们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文字是有温度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情感,那是作者赋予的。当我们读《燕子》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郑振铎对春天的喜爱,但是当我们读完它的原版——《海燕》的时候,我们读到的并不是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而是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当我们读到《燕子专列》时,我们能体会到燕子处境的危险,情况的危机,也能感受到瑞士人民对燕子深深的爱。当我们读到《再见了,亲人》时,那胜似亲人的感情溢满心窝。当我们读到《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难道感觉不到满腔的悲痛和愤慨吗?当我们读到《慈母情深》时,作者母亲那瘦弱的背景,深深扎根在了每位读者的心田。这些难道都不需要让孩子去感受吗?肯定需要,我们需要带着孩子们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没有温度的文字,那就称不上美。再者,只有触摸了文字的温度之后,孩子们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这时候让他们练笔,他们便不再泛泛而谈,堆砌一些虚假的辞藻,而是渐渐学会“我手写我心,我手书我情”。真实的文字,含有真情实感的文字,都是美的呀,这不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语文课吗?

    但是触摸文字,不代表把课堂气氛搞得很浓烈,也不是把学生教到泪眼婆娑,涕泗横流,太强烈的情感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美。语文课的美,就是带着学生感受文字的温度,走进作者,和他来一次跨越时空的互动,超越生命的交流,但最终,孩子们还是要回归到用自己的文字表达情感,即用真文字写真心话,悄无声息地完成两种生命的联结。这样的语文教学,叫做朴实、落实、扎实,看似平平淡淡,实则静水深流。

    语文课,其实很美,语文课,还需变得更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语文变得更美一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st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