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写作,常见仿写、改写,也渴望阅读者的寄望、前辈们的指点,但我看来,文学是一门人性艺术,他的内核依然是具有不可复制性,曾听一位诗人说过:写诗是无法教会的。事实上,其它文学创作也是一样,需要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前辈老师能够教的,只能是外化于形,也就是说只能给予创作者最为基础的文章形体判断,包括语言基本构成、文章基本结构以及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这个基本的判断是可以勤奋是可以用时间磨砺来锻炼的。
文学创作者真正的内化于心是无法教的,文章的突出本质在于它的不同,而这份不同也正是创作者必须具有且必须坚持的文格,即使创作时不被世俗或社会认可,但只要真实地符合“随物赋形”心境,如普鲁斯特、卡夫卡、仓央嘉措……如果创作者的文格被前辈老师指点左右,最后必然抵达左写不是右写也不是的莫衷一是的境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具有它独一无二的文格,它包括语言风格、遣词造句模式、社会认知程度……这种文格,如当代的贾平凹、杨朔、余秋雨、余光中、龙应台……亦如近现代的周作人和鲁讯……撇开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文如其人”,只说为了这份文格,一个创作者除了勤练写以外,还需要勤练四个字:心、眼、历、思……
文学创作时的心是要自由的,是要宽阔的,既要心怀天地,也要心念人生,更要心念自己,以抵达人性的彼岸,而这种奔放的自由,是前辈老师教不会的,必须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演习、去感知,当感知到心无所处时,创作的文章便会处处有宝藏。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5779/24d0c53892baea7a.png)
练眼的本质是拓宽视野,不仅是要饱读圣贤之书,更重要的是眼观世界,脚行万里路是视域感知、体验的另类阅读,没有书上写的、眼里看的万花筒,就不会给读者展现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万花筒。
历练是每一个创作者必须修炼的人生,曹雪芹、巴尔扎克、巴赫……都是历经各种苦难,即使是最舒服的博尔赫斯、门德尔松、梅里美、小仲马、卡耶博特、托尔斯泰……也是历经了其他人所谓享受过的贵族福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道尽了创作者阅历的本质,唐宋诗词大家,皆是游山玩水的豪放之流,所以古人将识字书写称为“六艺”之一,晋代陶潜《和郭主簿》之一:“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逯钦立注:“闲业,指弹琴读书等业艺。丁注:闲业,当为六艺,即下所谓弄书琴也。此即《论语》游於艺之意。”也有人说创作是玩出来的,只不过这闲中、这玩里,拥有创作者所需要的第四个练字:思。
一个创作者勤练心、眼、历的目的,就是为了勤练思考服务的,文章无论形也好神也好,都是为引领阅读者的心灵服务的,善也罢、恶也罢,都要展示出思考的结果,这份结果要求与前人所写不同,就必须营造新意,为了这份新意就必须动脑筋思考。
创作勤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让心、眼、历、思、写高度融合并统一,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天人合一”来解读,就是要将前人写的、自己悟的内化于心,营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任何人无法模仿的文格。“成为你自己”才是创作者的最高境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5779/475f719ffd6e271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