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种"偏激"的教育方式

作者: 吴琼Cissy | 来源:发表于2016-08-05 09:48 被阅读435次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适合所有的孩子, 在看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后,那些教育上的技巧在刚开始被建立,后来又逐渐被推翻,比如在《超级育儿师》系列节目被频繁用到的"time out"(爱的暂停)方法曾经红极一时,后来又出现大量的理论和实例去推翻这种做法,因为有这种经历的孩子为了避免失去爸爸妈妈的爱而唯命是从,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孩子也不会特别顾及周围的环境和氛围,更不会考虑某个人的感受。

    我喜欢这种"偏激"的教育方式

    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养手段呢?是让孩子乖乖听话,合乎我们的期待就可以了吗?我想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听天由命的人,还是试图将事情做的更好的人?

    在读了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后,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成为我的养育指导宝典。书中提到的育儿理念-无条件养育的方式,颠覆了很多流行的育儿理念,比如"使用爱的暂停","胡萝卜加大棒","对孩子奖励和惩罚"等等,看上去蛮"偏激",这也不能用,那也不能行,但是作者的"偏激"恰恰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上,有确凿的数据资料和多家权威理论作为坚实基础。所以他的理念听上去论说尖锐,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我们先来说几点目前大家都在用的教育方式:

    流行的养育方式之一强调"原则和纪律",科恩却指出:纪律不一定帮助孩子自律,毕竟,孩子处于对自己判断力的信任而作出的行为,与出于被迫而作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确保孩子内化我们的价值观不等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前者会直接阻碍我们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流行的养育方式之二强调"赏识教育",科恩却指出:有条件的爱有失短视,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范,受我们的控制,但这回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而无条件的爱目光长远,着眼于长期效应,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的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庄,担当责任的人。

    流行的养育方式之三强调"惩罚式养育",先说体罚,戈洛夫通过88项研究的海量分析发现:家长的"体罚"与"降低道德内化、增强孩子的攻击性、刺激孩子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增多、损害孩子精神健康、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增强其承认后的攻击性、刺激其承认后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增多等等"有关。

    有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我不体罚孩子,但孩子做的不好我会惩罚他。也许这种方式避免教孩子"打,击,踢",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传授"制造痛苦是运用力量的合理手段",其结果是同等程度地削弱孩子的同情心和社会公益心。

    还有"轻惩罚"的版本-"自然后果",这时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主张让孩子通过体验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这种教育方式我在开始接受的时候也非常赞同,但是读到书中提到"当你袖手旁观,对孩子的困境坐视不理时,孩子就会产生双重失望感,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也会对你看起来漠不关心,没能出手帮助自己阻止意外发生的行为更加失望"后,也改变了对自然后果的看法,就像在《游戏力2》作者说的那样,在孩子遇到焦虑时,我们要学会轻推

    在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对心理学家berlyne 所说的这句话越来越感同身受:"每多获取一分信息,就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复杂、沮丧或无助多一分保障。"

    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这种长远眼光去看待现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会更有意义。书中提到的建议,坦白来说,不是更简单,而是更难,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要比用"胡萝卜加大棒"去控制他们更难。"并肩作战"要求我们做的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但再难,也值得我们去尝试。

    从深远意义上来说,选择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之间做选择。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有个简单有力的原则在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上会有指导意义:我刚才对孩子的所做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比如你的孩子因为想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分享,你的孩子急了,上前就推了他一下,结果把他推到了,那个小朋友很委屈哇哇大哭,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大部分家长会因为自己家孩子把别人家孩子弄哭了,自己孩子还推了别的孩子一把,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会马上拉着孩子跟别人的孩子道歉,如果孩子不愿意道歉,大部分家长也会碍于面子,强迫孩子跟别人家小朋友道歉,殊不知强迫性道歉只会训练孩子心口不一,为以后说谎也埋下了伏笔。

    我喜欢这种"偏激"的教育方式

    那该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看科恩给的13条育儿建议,然后再打套组合拳试试看会不会更好。

    深思熟虑;
    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专注长远目标;
    将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尊重、尊重、尊重;
    真实、可信;
    少说、多问;
    记住孩子的年龄;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不说没必要的"不";
    不要那么死板;
    不要匆匆忙忙。

    这每一条看似简单,但运用起来的确很富有挑战性。如果我的孩子3岁,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看到把别的孩子弄哭他愣愣的站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下,我会分这几步走:

    1、先跟对方小朋友道歉

    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也蒙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蹲下来安抚对方小朋友的情绪,跟他道歉:"对不起,我们做的不对,不应该推你的,弄疼了吗?"如果那个小朋友还在哭,我们要进一步安抚:"是不是有点疼?阿姨给你揉揉,很抱歉,我们太着急了。"

    我们在第一时间给到对方小朋友安抚,一方面安抚被推小朋友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的处理原则是是什么,另一方面给孩子做好正确的示范,当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而我们又不在时,他会逐渐知道处理事情的方式。

    2、不要着急数落孩子,问问他发生了什么

    "孩子,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等待他回答,看看他是具体有什么样的想法,不要急于批评,尽量去说出他的情绪。

    "他不给你玩玩具,你是不是很着急,然后推了他一把?"

    等待孩子的再次回答,跟他共情,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妈妈能够理解他的情绪,这样他会愿意跟你进一步沟通

    3、帮助他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妈妈理解你很想玩那个玩具,很着急,但是玩具是他的,他有权利决定是不是能给你玩,对吗?"

    等待他的回答,在这一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玩具的归属性问题,是别人的,还是我们的,还是公共的玩具,处理方式不一样。

    通过他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否能够理解玩具归属的问题,再跟他确认。

    "玩具不是我们的,对吗?"

    "是别人的玩具,我们就要征求别人的意见,看看能不能玩,对吗?"

    等待孩子的回答,不要着急,慢慢来。

    4、进一步描述事实,协助孩子对事情的结果做出行动

    "妈妈看到你推了他,他没站住倒在地上哭了,他是不是很伤心,因为他不想分享玩具然后还被推了?"

    等待孩子回答,让他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培养他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你把他弄疼了,你去安慰下他,再跟他道歉,他肯定觉得心里会好受很多的。"

    等待孩子的回答,同样不要强迫,如果孩子碍于面子不想去道歉,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走到对方小朋友那里,我会再次进行安抚道歉,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看到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事后与孩子进行沟通,共同反思很重

    "我们要尊重每个小朋友的想法,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他不愿意给你玩玩具就是他的想法,你要尊重他的想法。"

    等待孩子回答,听听他的想法。

    "我们可以用沟通的方式跟他交流,你可以说'能给我玩一下吗?' 或者'你玩好了,能给我玩一下吗'或者用东西跟他交换也可以。"

    等待孩子回答,听听他的想法。

    "如果他到最后还是不愿意跟你换,我们就接受这样的事实,不可以推别人,知道了吗?"

    等待孩子回答,听听他的想法。

    "你推别人是不对的行为,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但妈妈还是爱你的,这次是妈妈代替你去安慰别的小朋友并且和别的小朋友道歉,妈妈希望下次你能够勇敢去处理问题,好吗?"

    等待孩子回答,听听他的想法。

    我喜欢这种"偏激"的教育方式

    我打的这套组合拳的方法不一定是适用于每个孩子的,也许看了科恩的13条原则,你会有更好的教育方式。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但恰恰是爱那些不容易爱的孩子才开发我们的真爱,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锻炼我们的能力。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戈登博士指出:某个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练习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喜欢这种"偏激"的教育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eh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