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虽在断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见也;智者,虽烦难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见也。”
前面看新闻,有个带狗进饭店的女人,吃客说了一句就大打出手。还有很多所谓动保人士,为动物而干扰人的生活,还振振有词。这些人都很搞笑,都是“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者。
我也很喜欢阿猫阿狗,但不必过于执着。完全忽视人的利益,而单纯关注动物利益的人,那叫矫情。建议他们完全可以脱下衣裳,去跟动物活在一起。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好,还是为己好?谈不上。为己有两种,一为个人利益,二为修养自己;为人也有两种:一为利人,二为给人看、方便自己道貌岸然。这两种人,古今都有。论语说今,应该是指春秋战国?我们不用管,古今都有。
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很多人读书只读半截,光看到从心所欲,没看到还有规矩,那就扯淡了。新闻老在说,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其实老人里有好有坏,坏人里也分左中右,年轻人里也是有好有坏,都看家庭教养和从小受到教育如何吧。
年纪轻轻就从心所欲的人多了,确实一时得了快活,但愿不要后来悲剧才好。
《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所以王小波总喜欢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们看到什么,心里总容易有怨、恨、嗔、念、嫉诸如此类的情绪,不能平心静气对待,这很正常,算是自然现象。
但聪明人会想着怎么去修养自己,减少乃至杜绝这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人干嘛要用这些情绪消耗自己呢?
《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最近跟人聊招聘的事,我说不怕不会,就怕不会、还不学。年轻人,品行好,愿意学,能吃苦,就成功一半了——应该,肯定,不会饿死的。
就怕自己不学,一天到晚埋怨这个那个,不但自己不开心,还连累别人,烦的。
又:无为不是真无为,而是顺势而为,不逆势而为,不刻意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