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人选择是想过智慧的生活,还是权谋的生活?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智慧的生活,但是如果换一种问法,问人们想过贫穷的生活,还是富有的生活,那肯定大部分人会回答想要过富有的生活。
但智慧的生活很多都体现在安贫乐道中,权谋却是富有生活的代表。
因为如果没有富有做基础,权谋就无处容身,毕竟特别聪明善于使用权谋的人,就是为了利于权谋为自己获取巨大的利益,一点没有了利益,权谋自然也随之消失了。
所以权谋只会与利益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所谓权谋就是“利己”。
而智慧自然是“利他”,很多有智慧的人为了给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更愿意过一种简单质朴,不为物欲所拘的生活。
那到底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应该选择智慧的生活,还是应该选择权谋的生活呢?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到,孔子一生都在为后人传输仁义之道,而在他去世后,被后世的人尊为万世师表,并且子孙长盛不衰不说,还特别受到世人的尊敬。
二十四孝“卧冰求鲤”故事里的王祥,不仅自己因至孝而声名远扬,官职也做到帝师的级别,后世又接连九世子孙都位列公卿。
到了明朝,子孙里还出了一个圣人:王阳明。
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生都在过着忧国忧民的日子,自己所得的俸禄大部分都拿出去做了兴办义学,救济族人的事情。
据记载范仲淹不仅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都教育成才,而且后世子孙接连兴盛了八百年。
这中间据说范家总共出了八十个状元,四百个进士,可谓是代代都有才人出。
这些都是以“利他”为标准来经营人生的人。
但是反过来我们看看那些以权谋,也就是说主要以“利己”为标准生活的人,最后是什么结果?
其实如果看历史,就会发现古代的帝王、臣子大部分都很热衷权谋的游戏。
因为权谋符合人自私的本性,尤其是在朝堂之上,那是利益最为集中的地方,能参与到朝堂的人,大部分人都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动用一切的手段。
到现在我们再看历史,结果发现那些热衷于争权夺利的人,都像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了。
而那些短暂的荣光,也并没有照亮子孙后代的路,相反却有很多因为权谋斗争的失败,子孙还没来得及享受祖上的荣光,就被牵连着死于非命了。
不过这个规律放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被发现,就像我先生这个人,我一直对他比我运气好,比我更受人欢迎很不服气。
我原来一直盲目自信,觉得自己比先生各方面都要好,都要强。
后来学习了很多以后,才发现原来先生比我运气好的原因是更勇于对别人付出,不管是面对熟悉的人也好,还是面对陌生的人,他总是能更热情的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而且他心思单纯,想的很少,所以他每天都吃的好,睡得好,身体也比我好的多。
我跟他差不多是个相反的人,我想法特别多,脑袋里很难能彻底安静下来,总是各种思潮纷涌。
在现实中大概我思想本来就纷乱,所以我就特别好清净,就不愿意再接触太多的人,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也错失了很多可以为别人服务的机会。
而且因为思想比较纷杂,我虽然不失眠,但是跟我先生没办法比,人家是沾枕头就睡,我就要辗转反侧,要酝酿好一阵儿,才能安然入睡。
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论证,就是能够心神合一的人的睡眠、身体都会很好。
想的少,做的多,不仅身体好,命运也会好。
这个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别的朋友也为我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我们有个朋友就是特别善于积福,就是在关键时刻,总能冲出来主动做一些事情,而且那个事情还很可能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但是他就能很勇敢的去做。
我观察他的生活,就发现他的运气一般都不差,生活过的基本很顺遂,很少有那些糟心的事情发生。
人的心态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心态不同,所选择的路就不同。
认知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吉凶祸福。
其实说起来,每个有孩子的人,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希望子孙的成就能超过自己,子孙的生活都胜过自己。
古人很了解人的这种心理,所以才有很多古训都在教育后人要懂得“行善积福”,因为唯有多积福,子孙后代才会拥有“有余庆”的日子。
若不积福,像《红楼梦》里的贾家,家大业大,受祖宗的福荫,享受了好几代人,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几乎子孙都堕落成了眠花宿柳之辈,那祖宗再好的基业也禁不住这种折腾啊!
所以最后贾家的下场就是树倒猢狲散,曾经的富贵荣华都成了黄粱一梦。
最后总结一下智慧的特点就是过简单的生活,利他的生活,这是最有利于家族源远流长的选择。
至于权谋,也许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富贵荣华,但是想想子孙后世可能因为祖上没有福德而凋零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