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孤独的路上,幸有写作为伴

作者: 旸晓昆 | 来源:发表于2018-06-15 18:19 被阅读2067次

    自2017年11月开始在简书上留下些文字,最初,只是试图探寻一种既能抵御现实侵扰,又能在某种可以自控的范围内与之调和的方式,就这样,便选择了写作,更准确地说,她是能助我达成这种效果的唯一选项。

    之后,在2018年1月成为故事优秀作者,并在4月受邀成为签约作者,承蒙简书的赏识与抬爱,及悬疑专题各位前辈、大佬们的支持与帮助,让我开始意识到,写作本身虽是一件主观且自我的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孤独的性情,但这看似永无尽头,朦胧含混,甚至黯淡无光的路上却有无数人,出于各种原由在前行,他们可能三五成群结伴,彼此勉励,也可能在准备穿越一处荆棘时发现前人辟出的坦途,或是在终于越过一处深沟后,为后面的人留下一星灯火。但这条路终归要自己去走。

    而关于写作的课程便恰如这灯火。

    儿时喜欢阅读,这种喜欢无非是缘起家中有些藏书(多是经典文学),加之父母工作比较忙,少有时间与我互动,自己又好安静,所以读书便成了一项不错的消遣。

    再后来大了些,对文学逐渐产生兴趣(虽自己是理科生),继而发展成爱好和习惯。于是开始关注文学本身,又找来相关工具类的书来看,逐渐知道了文学史上有哪些历史时期,哪些风格特点,及所含的名家名著,然后挑自己感兴趣的来读。

    可能是从那时,养成了虚构类作品与非虚构类作品穿插阅读的习惯,虽然曾国藩说,“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但这个习惯却始终改不了。

    参加工作后,由于大量的精力耗费于撰写制式文章,这种与文字相处的方式与自幼通过闲散式的阅读习惯而养成的对文字的情感依托,以及通过阅读获取的倾听的快感非常相左。当我意识到这种不和谐后,便试着通过增加小说的阅读量来加以调和,但事实证明并无效果。

    直到通过网络得知简书这样一个兼具创作与分享的优质平台,才萌生了写些自己想写的文字的想法。然后,便如文初所述,陆续写了一些短篇。

    虽说总体数量不多,但还是有些体会:

    1.人物与情节的比重

    由于之前几乎没有写过故事,所以一开始只是细化地描述场景和通过意向表达某种感觉,具体情节并没有展开,人物也没有完整的塑造。这种写法所完成的故事难免沦为人物驱动的形式,现在看来很不成熟。

    虽然好多人觉得将人物设置得足够立体和完备,剩下的只要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冲突和环境中,接下来的情节就交由人物自己去选择和发展就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巧。但是作为一篇完整的故事,无论作者写作的初衷为何,首要的一点应该都是希望读者起码能够耐心的读完,而不是扫过几行后就不想继续了。这时就要考虑到,在尽量丰满地刻画人物的前提下,如何使情节生动且节奏不拖沓。这无疑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显然须要一个探寻的过程。

    2.场景、动作与对白的比重

    细致的场景描写可以提高带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继而对人物的遭遇感同身受。动作描写可以提高画面感,控制节奏,彰显冲突,推动情节。对白用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交待背景,以及隐藏人物更深层次的想法。

    同样,这三个部分的比重各占多少对于故事整体的表现至关重要,显然,哪个部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不过作为练笔,着重练习某一部分的技巧倒是无妨。

    3.关于感受的能力

    开始写故事后,很明显,对于周遭事物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力会不自觉地增强,或者说变得更敏感。以往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本不能带给自己深度体验的事物开始能莫名地提供给自己一些写作灵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在每天的必经之路上有一片杂草,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并未留意过,在你有一天突然知道它们其实是一味名贵药材时的那种意外感,日后再路过它们时便怎么看都不像杂草了,甚至连颜色和形状都不同了。

    内心活动也是如此,想着这些都能为文字服务,就会刻意留意感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或是别人在表现情感时的反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也许能更深入的认识自己以及认识别人吧,同时让自己的文字更细腻,笔下的人物更丰满。

    4.有助于谋杀时间

    自从手机里装了简书,什么头条、抖音就可以删了。写东西的时候,无论是构思还是打字,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虽然相当多的时候只是盯着屏幕,想着接下来怎么写。

    在写作或是准备写作的过程当中,那种随人物思考和体验的感觉完全是沉浸式的,就像是虚拟现实技术, 眼睛能看到的只有故事中的景象,耳朵能听到的也只有故事中的声音。甚至对于时间的感受也随着故事的节奏而发生不同的变化。现实世界仿佛在这种状态下虚化了,唯有脑中的情境和屏幕上的文字。当身体离开电脑时,才惊讶于现实中的时间已过了好久。


    回到文初,听闻最近简书官方将推出写作课程,且导师阵容之专业化及高水准远非其他写作课程所能相比。正逢我也有创作长篇的想法,故浅谈下优质的写作课程的必要性:

    1.写作也是门手艺

    既然是手艺就可以被教授,就会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形成自我风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能辅助于教学及必要的训练,势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少走弯路

    写作不同于手工技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规矩或是技法上的教条,只要是没有明显的硬伤(用词或语法错误),没有人规定一定要怎样写,或是一定就不能怎样写。这就导致在写作的起步阶段容易误入歧途,就好比我非常喜欢某位作家,然后就开始拙劣且用力地模仿他的风格,殊不知这种风格并不适合自己或是自己文章的调子,尚且不论根本连人家的皮毛都没有模仿到。而好的写作课程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哪样是好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及鉴赏能力,在写下自己的文字时相较于闭门摸索,会有助于少走好多弯路。

    3.把握大局观,如何制定计划

    自从有了写长篇的想法就开始被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把握整体的问题。怎样将一个想法最终拓展为一部长篇,怎样掌握逐步推进的节奏,等等的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扰,目前为了训练自己的大局观,开始做反推大纲的练习(也不知有没有用)。

    至于针对长篇的写作计划应该是因人而异,不能盲目效仿,但是通过写作课程的学习应该可以掌握到有章可循的东西。

    4.真诚并兼顾读者与市场

    文字的首要品质是真诚,或者说对于写作这件事一定要真诚相待。笔下人物的综合形象一定是作者发自内心想让其呈现出的样子,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态度一定也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才是对读者,对文字,对作者自己基本的尊重。但是一味的尊崇内心,在自己的能力尚不足以撑起想法的时候,难免会沦为尴尬的“自嗨”。虽然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成功的“私小说”已经永存青史,但是作为一个自知远没有达到上述水准的作者,还是要在真诚的前提下,在相当的程度上顾及读者是否愿意看,是否愿意付费,直至是否有出版单位愿意采纳稿件。

    一味的迎合市场,没有自己的灵魂,也终究是走不远的,是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过于“任性”,完全不顾市场形势,显然也不明智。怎样才能使文章既“好”又“好看”,既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又能使读者满意,这个问题迫切须要在写作课程上解决。

    我了解到会有大量的想创作长篇小说而不得其法,或已经创作过长篇,但希望继续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作者,希望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

    相信在简书版权中心的写作课程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我已经报名参加本次更无用的写作课,大家也无须犹豫。在简书这个大家庭中,大家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在简书官方举办的活动及课程的帮助及滋养下,茁壮成长。

    今晚19:30分

    黄一琨、雨落荒原、刘健、念远怀仁

    几位老师会在直播间与大家见面,和大家浅谈

    【更“无用”的写作课】内容及创作方向,届时欢迎大家围观。更“无用”的写作课(预售中) - 连载 - 简书

    添加简书版君微信:Hjy071511 ,

    获取直播地址!立即加入围观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究孤独的路上,幸有写作为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w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