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在中》
2019年元旦,新年第一天,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过节。先是去岐山三国城转悠一圈回来,然后晚上又赶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看了一出现代秦腔《血泪仇》,整个演出两个小时,剧情跌宕起伏,演员群情激愤,尤其主角“王仁厚”,戏份很重,很吃功夫,很多时候甚至要用“声嘶力竭”的状态来呈现那样的“深仇大恨”。也因为这样,“王仁厚”一个角色要用4个演员作支撑。虽然剧情不很复杂,但的确令人十分感动。看戏过程中,几次因为剧情太震撼、太动人,也因为演员太投入、太卖力,几次眼泪不自觉地夺眶而出。这在我自己看戏过往中很少遇到。

《血泪仇》这部戏的最高潮部分,是在“王仁厚”为了儿子不被“抓壮丁”,在极度窘迫中卖了五亩薄田,但儿子还是被以“抓逃兵”的名义抓走了,结果落了个人财两空,且官府还在催要“陈债”,声言明天不交就要逼迫王家卖“女儿”换钱。在陷入绝境、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王仁厚”果断决定连夜逃难。途中“儿媳妇”又被“韩排长”因强奸不从而致死,“王仁厚”妻子因极度气愤不过、没有了活路而撞石身亡。

这个时候的“王仁厚”,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但作为男人、作为一家之主,他痛定思痛,郁愤中发出了感天动地的哀叹:“死的死了无希望,活的活着还要活。”《血泪仇》感人的地方很多,唯有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民族,毫无疑问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有过空前的繁荣发达,也有过令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深重。面对苦难,中华民族、中国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即使再苦再难,再屈辱再困顿,中华民族、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对未来的无限希望。这从“王仁厚”在极度绝望、万分痛苦,无奈选择背井离乡、出门逃难之时,也不忘再三征求“儿媳妇”的意见,目的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狗娃”这棵王家的独苗。

因为这在“王仁厚”看来,“狗娃”就是希望,“狗娃”就是未来。同时,当“王仁厚”偶然听说“边区”那边,政府对老百姓很好,这才真正点燃了心中那无限希望的“火苗”,于是一定要想尽办法向北边走、到边区去。

看到这,我似乎一下子在迷茫中,对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多子多福”的根本在于心中那从来不灭的“希望”之火,在于对“人”的无限希望。毛泽东说过:“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这二者之间,看似风牛马不相及,虽然立足点、着眼点、落脚点都不同,但就其“文化基因”来说,很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总是对“人”抱有极大的希望,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到底,这就是“以人为本”,因为人就是希望,人就是未来。其实,纵观人类历史,整个人类何曾不是这样一路走来!

然而事情如果发展到了极致,很可能会走向反面,“以人为本”最为担忧的是走向“以人为中心”。人当初在自然界的时候,曾经一定是“弱者”,双腿不像羚羊那样能跑,牙齿不像狮子那样能咬,嗅觉不如野狗那样灵敏,甚至毛发稀疏到不足以度严寒。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特长,也很难让自己在自然界立足。可是,天无绝人之路,人有大脑,善于思维,能够创造,学会了使用复杂语言以交流,学会直立起来以使用工具。说到底,是人的“学习力”帮助人类,从“弱者”走向了“强者”,创造了人类文明。但是,也因为人的能力无限,欲望也无限,发展到今天,回过头来我们突然发现:地球不堪重负,似乎总有一天,人真的要成为“孤家寡人”。如果真是那样,人真的还能存在吗?

《易经》教给我们一个道理:成于斯而败于斯。之所以要这样,都是因为我们做事做“过”了的原因。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整个《易经》的每一卦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之所以会出现物极必反,都是因为人性中的“贪念”所致,由于人的“欲望”所致。人性中的“贪”让我们特别容易“走极端”,而这一点正是古来圣贤们早已告诫我们了,可是我们后世人出发于种种原因,对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有的读偏了,有的不相信,有的要抵制,再后来就是不愿意读,即便勉强读也读不懂,最终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大误解。

希望一定是要有的,在人们诸多希望中,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即便没有了人,地球还在,宇宙还在,但缺少了社会学意义。人是如此的重要,就在于“希望”从来寄希望于我们必须学会戒“贪”,学会反思“人性”,学会把握“适度”,这或许就是“希望在中”的内在含义吧。当前,人类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一路走来,更多从人的角度出发,而恰恰忽视了“生态”,忽视了人的根本是“自然生态链条的一环”。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如何让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古老的命题,体现时代特色,赋予时代内容,呈现时代形式,是我们今人需要深刻思考,并切实能够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大课题。想到这些,索性赋诗一首:
《希望在中》
天乾行健任时势,
地坤敦厚柔顺里。
人事风云天地间,
顶天立地过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