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父亲如山,常常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在我们跌倒时,父亲会教我们如何站立,在我们遭遇挫折时,父亲会鼓励我们勇敢面对,在人生的风雨中父亲的坚韧往往有着无法想象的强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新中国的农民父亲,他就是李森祥小说《台阶》中的父亲。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那么该如何自读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找出自己的方法。
预设:解读人物形象,解读小说主题,品味细节描写。
评价:大家概括得很得当,抓住了本单元精读训练的精髓。
二、预习检测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词语需要我们掌握,老师来检测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第四排同学,接龙读出来,一人读一空。
啃( kěn ) 蹦( bèng ) 磕( kē)
门槛( kǎn) 揩汗( kāi) 尴尬( ɡān ɡà )
撬开( qiào ) 糟糕( zāo ɡāo ) 黏性( nián )
头颅( lú ) 晌午( shǎnɡ ) 庄稼茬( chá )
凹凼( āo dànɡ)
2.选词填空
3.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结合开端到高潮的分析给文章划分层次。
预设:
开端:(1-9)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做了漫长的准备工作。
结局:(17-25)父亲建造新屋和九级台阶的过程。
高潮:(26-32)新屋和台阶造好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精神支柱也没了。
评价:精心的预习是我们走近文本的第一步,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思考。整合两位同学的意见,我们可以做如下划分。
三、梳理情节,读故事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并以“父亲”的口吻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注意在概括内容中必须包含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是怎样造起新屋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概括。
预设:我一直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合阶,美慕不已,我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我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路的新屋。可是,当新屋建成时,我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四、品味细节,赏人物
过渡:文中的父亲辛苦了一辈子,拖垮了身体,蹉跎了岁月,他为全家用一生拼来了一栋带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犹如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走近这位父亲。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会把人物放到故事中去,通过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 人物的细节描写一一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细致的刻画。同学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父亲的脚 (2)父亲的目光 (3)数字的运用 (4)父亲的草鞋 (5)父亲的头发 (6)父亲的笑
请结合文章内容,以“翻开父亲这本书,我读到了一位( ) 的父亲,他
( )。
示例:翻开父亲这本书,我读到了一位勤劳的父亲,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政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编草鞋和过年。
预设:勤劳质朴、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有执着追求......
我读到了一位整日艰辛劳作的父亲,他的脚因常年劳动,脚板开裂成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用板刷刷脚,才能洗干净,洗完后盆里布满泥沙。
我读到了一位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父亲。他坐在绿荫里,用专注的目光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充满羡慕。
我读到了一位坚韧执着的父亲。他常常外出砍柴,不知磨破了多少草鞋,留下了多少汗水,攒下了多少角票,捡回多少卵石,才换来新屋的建成。
我读到了一位忠厚老实的父亲。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评价:我们品出了这样一位勤劳质朴、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有执着追求...的父亲。可是老师却读出了一位尴尬的父亲。新屋终于建成成了,还带有九级台阶,但是父亲却处处表现出尴尬。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父亲的尴尬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敢放鞭炮——骨子里的自卑让父亲连表达喜悦的勇气都没有;
手没处放——手足无措
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背是驼惯的背。
正是这种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所以,他虽然人站在了九级台阶上,心却停留在三级台阶上。
五、质疑问难,解读主旨
新台阶建成了,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台阶梦实现了,可是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荣耀和内心的喜悦,反而给他原来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让他原来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为什么会这样呢?父亲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答案,他内心的痛苦和悲凉交织成结尾部分的一句话——这人怎么了?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章结尾写道:“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 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你如何理解这一结局?
助读材料一: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这么多,或造一问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摘自李森祥给尤志心的信
助读材料二: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刷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地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悦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预设:
这个结尾能引发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思考:①父亲的物质理想得到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能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理想追求错位的思考;②理解在艰苦中奋斗抗争的中国农民,尊敬所有想通过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人们;③人应该有人生目标,并且在人生目标实现后,更要树立新的目标,才不致让自己感到迷茫失落;④人对地位和尊严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把这种追求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面;⑤对于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的人们,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
六、勾连生活,获得启发
提问:文中的“父亲”在建成有高台阶的新屋后,并未感觉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反而若有所失。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台阶”,对此,你如何看?请大家把自己的看法写在检测单上。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