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婆向你唠叨工作中的烦恼,你直接奉上一句:“大度些!别这么斤斤计较!”对方愤怒又委屈地回敬你:还不如不跟你说呢!
孩子因为没听懂老师讲课又不好意思再问而发愁,你斥道:“别那么胆小,直接去问呗,不丢人!”孩子恼了,你也急了。
朋友向你倒苦水,你见对方看问题有偏差,客观地分析一通后,递上一番逆耳忠言。结果对方脸色渐变,最终沉默了。
……
这样的情境熟悉不?
在别人苦恼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性地给出建议,甚至语重心长地赠上一些“逆耳忠言”,自己说得振振有词、酣畅淋漓,认为“我都是为你好”,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对方要么不领情,当众翻脸;要么缄口不言,无动于衷。你心里或许也会愤愤不已:“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反之亦然。
2
说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
几天前,我在公众号上发了篇亲子文章,之前也会有些担心,怕遭到来自传统观念的家长的反对,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位教授亲子关系沟通方法的老师的尖锐批判,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指责我的所作所为,为孩子抱打不平。我曾向她请教过育儿问题,知道她的初衷是希望我能深入觉察自己的问题,触动我的思考,以期获得更大的成长。
然而,在看到那极具批判意味的大帽子直接扣到我的头上时,原本风平浪静的心海立即风起云涌,翻江倒海的愤怒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将我的理智瞬间淹没……
是的,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有问题,也清楚她这样说一定有道理,但就是无法接受她尖锐的评判,更不能深入反思。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她深谙人性的复杂,坚信“生而为人,准许为人”的理念,人际沟通的技巧更是她所擅长和所传授的;但在这件事中,她看见了孩子和自己,却压根儿没看见我作为妈妈的挣扎与努力;不仅如此,还给我贴了那么大的一个标签,这是多么严厉无情的批判!
那天,尽管我努力控制自己,仍然不由自主将怒气发泄到了孩子身上;甚至用了整整一天,才逐渐平复心中的怒气和委屈,当然这还是借助了向好友的倾诉才得以释放;虽然后来风平浪静,也进行了认真的反躬自省,终于对她心生由衷的感激;但我也真的很后怕:如果当时自己没有足够的忍耐力,也没有朋友的帮助,会不会爆发出更可怕的危险能量……
3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逆耳忠言”对他人无效?不是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嘛!
这里涉及两个词,一个叫“情绪洪水”,另一个叫“同理心”或“看见”。
在人情绪平稳的状态下处理问题,情绪和理智各占一半,我们用理智来思考、分析问题,用情绪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因某些缘故产生强烈情绪时,它们就如同高涨的洪水,会占据人处理问题的绝大部分空间,而理智则被压缩到很小的角落里,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用它来加工外界信息。
这时,无论别人说的话有多么“正确”,我们也听不进去。只有通过一些适当的渠道,将多余的情绪洪水释放出去,必要的理智才能回笼。
4
当一个人向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秘密,或者小心翼翼地分享一些还感觉不够安全的东西,或者只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其背后一定有情绪的存在,可能是平静的,也可能是激烈的;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带着极大创伤的“负面”情绪。
清晰、准确地把握这些情绪,即深入地“看见”对方,进入到对方的内心,对它感同身受尚且困难,更不要说我们总是无视对方当下的真实情绪,同时又习惯于从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直接给出“建议”。
本来对方已经处于情绪洪水状态,你给出的这些冷冰冰的建议表面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它们隐含了对对方的不信任和否定。
如此,你的“好心”就变成了绊脚石,不仅没能帮到对方,而且还会更加激化对方的负面情绪,让情绪洪水再度高涨;如果此刻,你还没有足够的觉察,以为对方“大肚能容天下事”,不管不顾唱反调,给出尖锐犀利的“逆耳忠言”,后果就会更加不堪设想。
对方要么委曲求全,暂时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表面上讨好你,实则是敷衍且过;要么当众爆发,引起彼此更为激烈的冲突。
生活中,这样的情境比比皆是。
5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给出别人“忠告”,尤其是对方正处在糟糕情绪时,无论你说的话多么“中肯”,道理多么“正确”,对方都无法吸收、甚至暴怒的真正原因。
因为看不见对方的努力、挣扎,否定对方的存在和付出,往往会将对方从彼此还不够坚实的关系中吓退。
上中学时,我曾和一个同学彼此欣赏。但由于学业紧张,我们很少交流。上了大学,他主动联系到我。那时,学生中用手机的还很少,通话的对象大多仅限于家人、密友或男女朋友,手写信件成为大家联络的必备工具。一来一往多次通信后,我觉得彼此已经很“哥们儿”了,于是便在某封信中给出一个“忠告”——“练练字吧!”结果那封信发出去后,竟如泥牛入海,再无音信。“怎么就断了呢?之前没啥征兆啊!”当时,愚钝的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
我们也常说一个人心直口快,虽然说话难听,但心是好心,俗称“刀子嘴豆腐心”。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来自父亲一方的这种亲友很多,说话总是高呼大嗓门,直来直去,用老家话说叫“一针攮死人”。从小生活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百炼成钢,以至于现在和关系近的人说话,急了的时候还会让对方受不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工作后有几次回家,因为一言不和就跟父亲、哥哥和弟弟大吵起来——那些时候,我们彼此的嘴巴上都带着尖锐的“刀子”。
事实上,这种人之所以总是“刀子嘴”,正说明了对方的情商有待提高;从他们嘴里挥出的“刀子”,往往带着极大的负能量,暗含着浓浓的敌意。你以为对方的目光会穿过那些“刀子”的“表象”,直抵你的“好心”,但那只是你的臆想而已,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带给自己的伤害。
而那些好好说话的人,皆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同理心,会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去考虑,会觉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让对方感觉不舒服,也会去思考如何进行高效沟通,怎样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自顾自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完全不管不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你自己脆弱啊!否则为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被奉为至理名言,千古传承?!
好吧,我承认。
但我更想说的是,能够吃进去“苦口良药”的人,一定首先确定:这药一定是“良药”,若不吃它,病就难好;能听进“逆耳忠言”的人,要么是那些心胸宽广的人,拥有“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的大气度,要么就是具备强大觉察力的人。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能够洞察到那貌似强大的“刀子”背后的强烈渴望,敏锐地看见对方犀利言辞中的善意,不以是非对错来评论,因而能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是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
所以,在没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慈悲之前,还是“口下留情”为好。
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