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第六世达赖喇嘛,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出生于西藏南部的一个农奴家庭,1697年15岁时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10月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即活佛。在藏文中,活佛本源的意思,就是“转世上师”之意,藏传佛教中,达赖喇嘛并非普通人,而是已经悟道成佛的观音菩萨的化身,汉语翻译为活佛,表示崇敬。仓央嘉措出身于尼玛派佛教,即红教,教徒无需恪守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可结婚生子,而成为达赖喇嘛后,属格鲁派,即黄教,要求不近女色,严守戒律。15岁的仓央嘉措本就情窦初开,遽然割裂的传奇经历注定了他矛盾的,离经叛道的一生。仓央嘉措,这个本该是在佛前研读经文的"转世灵童",一个跪拜在佛祖面前却不幸"被月色蛊惑的男子",左手佛经,右手情诗,一直徘徊在青灯古佛和红尘情爱之间,既未能了却情缘,又不能抛却佛缘,在矛盾痛苦的心灵挣扎之中,写就了一首首广为流传的动人诗篇。他的文字,没有雪域高原的豪迈粗旷,有的是江南文化的婉约细腻,飘逸着一缕缕空灵的禅意,他的诗率真而委婉,直击人的灵魂深处。他白天是活佛,讲经布道,接受世人的膜拜,晚上戴上长发,微服私行,与拉萨街头的男女朋友纵情欢乐。与他交往的女朋友被处死的处死,失踪的失踪,自己最后也成为政治的牺牲品,24岁时被废黜,同年被押解进京途中圆寂于青海纳木措湖畔。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仓央嘉措出身虽低,但传奇经历让他一步登顶,一夜之间拥有了无上的权势和地位。纳兰容若出生于豪门贵族,注定的庙堂权臣。一个是被认定的活佛,内心却在苦苦寻觅着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之法,一个是身处庙堂之高,却常思江湖之远,一心系于山泽鱼鸟。两个人都身处政治的漩涡,拼命挣扎,却无力抗拒,最后都被碾压身碎,逃不脱命运的囚笼。他们的一生跌宕起伏,短暂而辉煌。纳兰不是佛,却有着禅缘,其号为楞枷山人,作品中常写有着佛缘的荷花。纳兰离世之时,仓央嘉措才三岁,他们身处盛世,却命运多舛,一样的衣玦翩翩美男子,才情横溢,淡泊离世,他们的生命接踵而来,又遽然飘忽而逝,生前身后世人顶礼膜拜。
他们的部分作品分享: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那一世
仓央嘉措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倖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仓央嘉措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十诫诗
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问佛
仓央嘉措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后记:写给儿子
2017暑期就要结束了,你大多的暑假作业都做完了,看你这两天在狂补读书笔记,有时几分钟就完成了几篇,我在想的是,你做的这些读书笔记,对你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成绩有一丝丝的助益吗?你有幸遇到的两位语文老师在教育上都很有方法,都注重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所以老师布置了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暑期作业。我很高兴看到你在这个暑期看了不少课外书籍,但父母亲总希望你能做的更好。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该怎么写?我说了很多,你改变的很少,关键是学习态度要端正。作业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学习时只为了完成任务,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习上你该"诚其意,正其心"了!
我编辑的这个作品,就算是我的读书笔记了,我花了不少时间,对辑录的诗词和作者都做了充分了解,大部分作品能记下来,在写文章时能在适宜的情景下套用合适的句章。这些你都看到了,我希望我能给你一个榜样的力量。
祝快乐读书,读书快乐!
老爸 于2017年八月
网友评论
日,月与卿。
日为朝,夜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
“我是世界最美的情郎”也不是仓央嘉措的本意 因为翻译者曾缄不懂藏语 所以他拿别人翻译的诗进行二次创作 正确版本(苏朗甲措与周良沛的合作翻译)应该是:
黄昏出去寻找情人
天明归来,大雪纷纷地落
住在布达拉宫的啊
是仓央嘉措
写关于仓央嘉措的文的时候其实要很小心 因为读到的句子 特别是流传较广的 99%都是假的
真为你儿子有这样的老爸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