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叉哄哄的唐朝诗坛,
中华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诞生了多位才华盖世的牛人。
其中“李杜”不用多说,夜空中最亮的两颗星呀。
还有“三李”“小李杜”“温李”“三王”等等,
这么多文学巨子的朝代,也是没sei了。
其中有一个人,“三李”“小李杜”“温李”里都有他。
他,就是李商隐。
小时候读唐诗,独爱三李,尤其是李商隐。
就算看不懂,也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
瑰丽、朦胧、奇幻、凄美、幽怨,特别有feel。
李商隐生于帝国将坠的晚唐时期,
才华横溢,文学创作风格涉猎很广,
尽管如此,才华也不能与盈实的人生划上等号。
他潦倒、清贫、失意、困顿,
并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不得志。
父亲早亡,少年当家。
李商隐,字义山,父亲在他十岁时去世,身为长子的他和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早早担起了家庭重担。李商隐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后来跟着一位堂叔受经习文,到16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坎坷应举,终中进士。
李商隐的中举之路十分坎坷,在15、16岁的时候开始应举,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当时的白居易、令狐楚(天平军节度使)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尤其令狐楚对他十分器重,亲自授以骈文之学,可以说是李商隐一生最重要的贵人。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终于在他24岁那年得中进士。
牛李党争,夹缝生存。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
——结识令狐楚是李商隐生平最大的事件,令狐楚帮助李商隐从一贫如洗的穷知识分子跃升至士大夫阶层,并传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把他视为最信任的幕僚。令狐楚去世时前要求李商隐代为撰写遗书,这是一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身就是这种骈文体的高手,而他却让李商隐帮自己完成一生的总结。可见他对李商隐是何等的信任。
——在令狐楚死后,李商隐得到当时声名显赫、家境富有的边疆大吏王茂元的赏识,不久后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个就尴尬了,当时世人看到的情境是:王茂元貌似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
——因此,这桩婚姻很轻易地被解读为李商隐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瞬间把李商隐推上了风口浪尖,“牛党”成员对他嗤之以鼻,全盘否定。多年后,李商隐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令狐楚儿子)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
——而在“李党”中,李商隐除了在王茂元身边短期担任过幕僚之外,并没有因为他的婚姻而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李商隐在诗文中也流露出,他在经济和仕途方面,都没有仰仗岳父的支持。
李商隐就在这样的政治角力中,两头不到岸,被不断排挤、边缘化。
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不尽人意。
除去几段后人猜测的无疾而终的恋情,
与他鹣鲽情深的妻子在婚后12年也因病亡故,
李商隐更是深受打击,抑郁寡欢,于45岁在郑州病故。
哪里都有江湖,站错队容易死,不站队也容易死。
少点智慧与情商,死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以前一直很好奇,究竟李商隐站了哪边。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认为:
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是在令狐楚死后背叛了其所属的牛党。
两书都把李商隐定性为“出入两党之人”,
《旧唐书》斥其为:背恩、无行。
这放到今天都属于很严重的指控与人品定性,
何况是在那个时代?
在晚唐,男人们一般都是这样的:好色、参政、修仙
好色其实不算,哪个朝代都一样。翻白眼。
男人去寻花问柳没人说你道德败坏,
但你背信弃义,就会遭到大家的口诛笔伐。
因此,李商隐作为晚唐著名诗人,
在很长时间里都不受传统文人及主流文化的认可,
到了清代和近代,才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声音出现。
李商隐也许没有意识到朋党之争带来的后果,
也无意于参与朋党之争,
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
也都有所批评。
但他事实上是一个政治立场鲜明的人,
见识超卓,行为正派,直言不讳。
从留下的作品来看,
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展示了京西郊区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的荒凉破败景象。
《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
抨击宦官篡权乱政,滥杀无辜,相当深刻有力。
刘蕡是李商隐的政治偶像,
刘蕡在应试的对策文中强烈批评宦官干涉政治的弊端,
获得朝野一致的敬佩,但也因此断送了仕途。
李商隐现存的诗集中,有5首是题名写给刘蕡的。
刘蕡因反对宦官被贬至死,
他作《哭刘蕡》,力斥宦官专权,帝王昏愦。
这种有胆识、持正义的态度,
在颇具靡靡之风的晚唐是十分罕见的。
民国以后的学者,虽然对李商隐究竟应该属于哪个党派有不同的意见,
但也都同意:正是由于李商隐与令狐楚的这一段经历,
使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也有学者考证,李商隐并未参与“牛李党争”,从来都不是“去牛就李”,
他入仕登科参政,为的就是简单的“为贫而仕”。
人间惆怅客,去留皆两难。
事实的真相也许无法客观得知,
无论委屈与否,误解也罢,是不是那个时代辜负了他,
一切已成过去。
毕竟某些过去,并不就是盖棺定论。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
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
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
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这也算是从令一个角度,
更人性、更客观的给予了李商隐文学作品公正的评价。
上面说了,李商隐才华出众,文学涉猎领域广。
在两边不到岸的政治背景羁绊下,
还能在芸芸才子中脱颖而出,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他的诗能在晚唐独树一帜,源于他能集百家所长,师承广泛,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诗鬼”李贺之风
李商隐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李贺就是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天才,李贺少年成名,把诗歌作为呕心沥血和事业,其母说他“呕出心乃已”。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别具魅力。
——“诗圣”杜甫之骨
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奠定了李商隐七言律绝成就的基石。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集众家之长
李商隐的诗有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长体诗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又脱胎于六朝民歌。
咏史咏物评价高 骈体文自成一绝
——咏史诗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咏物诗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
——骈体文
李商隐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入选中学课文的《陋室铭》,就是一种骈文体。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
有人说李商隐不及“李杜”的诗文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除排当时的政治背景、不受主流文化认可的因素,李商隐的用典特点,颇晦涩难懂,难以在普罗大众推广传播,也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
相思最是凄美 爱情此题无解
——无题诗
西方汉学家把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为中国朦胧诗的先驱之一,李商隐的无题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无题诗将对爱情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晦涩难明的神话及典故的大量运用,充满了瑰丽绝艳与悲凉苦楚的双重体验,韵味深厚绵长,朦胧又凄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就因这一句“不喜义山诗”,还引起后世众多学者及拥戴义山诗的粉丝们热烈讨论及考证。如果说李商隐的时代辜负了他,在时光兜转的千年后,受到万千粉丝的如此爱戴,那他的委屈,是否应该抹平了?
《李商隐诗传》里面提到,苏轼点评李商隐说道:“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何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
愿每一个在世界艰难跋涉的人
都不是孤单前行
愿每一个曾被世界辜负的人
总有温暖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