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读书法律
春风作伴——从《北京折叠》到“辱母杀人案”

春风作伴——从《北京折叠》到“辱母杀人案”

作者: 五斗米哥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14:36 被阅读1037次

           在京城呆了三天,尽管来时雨雪霏霏,返程时却已蓝天白云,这样的首都还是可爱的。

           春分三月,是适合蜇居的季节。在一间简单的客房里,办完白天的差后,可以享受夜间一个人的时光,一杯水,一本书,一个手机,一盏台灯,安静,宽松,惬意。窗外的夜幕里,淅淅沥沥的春雨,让喧嚣的城市慢慢放缓了脚步,街灯昏黄,窗花朦胧,时间仿佛在这样的时空停止。这是在京期间的某个片段。而在一个雨后初霁的上午,穿行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国旗迎风招展,游人从容信步,新华门侧畔的红墙内,不知名老树满冠新芽嫩绿如云,在春日晴空下轻轻摇曳,竟让人无从联系起不远处权力的庄严。由这些片段串联而成的京城初春景致,于自己这般的过客而言,或许刚刚好。

           在这样的景致里,却和一个朋友聊到了《北京折叠》,一篇去年流行的科幻类中篇小说。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叫郝景芳的女作家,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时空、不同阶层的北京,在不同的空间住着不同的人,第三空间是占大多数的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居于中间数量的中产白领,第一空间是少数当权的管理者,三个空间成反比地分享着48小时的昼夜轮回。小说讲的是未来的某个时间,第三空间的主角“老刀”,怎样穿越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为人送信的故事。

           小说题材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批判现实主义,表达的是关于阶层固化的严肃话题,也为近年来的媒体经常关注讨论。我们聊《北京折叠》倒没严肃,轻松地调侃对方身处第几空间,却均表现出拒绝对第一空间的认同认可,尽管这个世界与现实社会,第一空间事实上从来被需要、在现实中也从来为多数人追寻。这种聊天所持的价值观,是否反映了当下的一种典型社会心态?后来我这样反思。

            与这春日景致有违和感的,还有微信圈里正在刷屏的“辱母杀人案”。媒体与网民近乎一边倒地对案件判决持质疑与反对态度,连人民日报都站在一线,其及海外版的评论文章频频被转发最多,被一些网民评价为:这一次终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司法伦理问题,从来倍受争议,多数精典案件背后都涉及到司法伦理问题,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的博弈,这在现代司法历程中不分法系边界与体制国界,比如辛普森案。这些精典案件及其争议,无疑应是促进司法进步与社会进步的。从理论上看,若抛开造谣诬陷与司法腐败,媒体与公众有质疑与批判司法的权利,而司法审判面对媒体舆论依然要基于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坚守独立审判的规则,这是一种艰难选择,却是司法进步的应然路径。法律从来是一种复杂的规则体系,而道德的评价却很直观。回到本案,在人性表达“如果是你母亲”的一时激奋之后,让情理归情理,让法律归法律,才能正道。

           当下,理性表达是艰难的,甚至需要勇气,因为容易被人忽视、被人责骂,在这样一个“后真相时代”。人民日报及海外版公号评论质疑案件判决的文章在刷屏,而法制日报公号公开此案一审判决书载有详细案件事实过程、控辩要点与法律适用内容的推文,却相对少有人转发与评论。因为怕遭骂,法制日报竟然开头便一句“话不多说,直接上图”,便是一堆不甚清晰的图片,看得人眼花眼瞎,呵呵,这是一种怎样的躲闪与尴尬。

           据说在“后真相时代”里,舆论背后的事实真相变得居于次席,很多人们“只想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此类现象在近年的舆情事件里确实屡见不鲜。这样的社会心态,是否与我们聊《北京折叠》时所折射的心态一样,让人深思?!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哲学家这样说。严肃的话题,需要严肃的思考。当然,我们也不必总是血脉偾张、剑拔弩张,人类历史与社会的演进是一个必然与偶然交织的过程,恰如手边这本《人类简史》诠释的奇妙。

           而此时,返程的列车,在明媚阳光中一路南下,穿越华北平原一个个静卧的村庄,穿越中原腹地一垄垄苏醒的麦田,穿越烟花江南一条条奔淌的河流……春风作伴的旅途,依然如此美好。(2017年3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风作伴——从《北京折叠》到“辱母杀人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kk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