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每天300字读书、学习、教育
晨读:《资治通鉴》[268]萧望之之死 —— 性格决定命运

晨读:《资治通鉴》[268]萧望之之死 —— 性格决定命运

作者: 大珊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4-24 05:32 被阅读15次
    晨读:《资治通鉴》[268]萧望之之死 —— 性格决定命运

    [白话文]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

    二月二十一日,陇西郡发生地震,损坏了城郭、房屋,被埋压去世的人很多。

    四月,元帝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担任给事中。

    [点评]
    所谓给事中,因给事宫禁中而得名。每天都在元帝身边,帮元帝处理重要事务。汉元帝在萧望之被石显暗算后这样安排,是想每月初一好让萧望之以列侯的身份上朝。

    元帝再次征召周堪、刘向,准备任命他们当谏大夫。弘恭、石显向元帝进言,从中作梗,元帝于是任命二人当中郎。

    元帝一直非常尊重萧望之,想倚重他,让他担任丞相。弘恭、石显,与许、史两家族的兄弟,以及侍中、诸曹,都怨恨萧望之等人。

    刘向于是指使他的外亲就地震灾难上书说:“地震发生,大概是针对弘恭等来的,而不是因为萧望之、周堪、刘向三个匹夫。我非常愚昧,但我认为,应该罢黜弘恭、石显,以示对于压制善良的惩罚。应该进升萧望之等,以便疏通贤者的道路。如果是这样,则天下太平的大门洞开,灾异的泉源也就阻塞了。”

    奏章呈上之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向干的,要求元帝准许追究其中的奸诈真相。上书人在供辞中果然承认是受刘向指使。于是逮捕刘向,囚禁于牢狱,免官,贬为平民。

    [点评]
    刘向虽是大儒,他曾整理过《战国策》,编过《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可谓著作等身。但在政治斗争中却像个白痴,不懂得策略,结果打草惊蛇。

    恰好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也上书为其父的前案呼冤。奏章交付给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复查后上奏说:“萧望之以前被指控的罪证很明确,并不是诬告陷害。他却教唆儿子,向陛下上书,引用《诗经》上关于无罪的诗篇。有失大臣体统,不敬,请逮捕审讯。”

    弘恭、石显等了解萧望之平素气节高尚,不可能接受下狱的屈辱,因此建议说:“萧望之侥幸没有牵连进前案中去,而又得赐爵位封邑,他不悔过认罪,反而满腹牢骚,教唆儿子上书,把过失推到陛下身上。自以为是陛下的师傅,无论怎么都不会治罪。如果不用监狱的痛苦压制萧望之,阻止他的怨恨,那么陛下就再也无法施厚恩于臣子了!”

    元帝说:“萧太傅素来性情刚烈,怎么肯去坐牢?”

    石显等人说:“人所最重视的是性命,而萧望之被指控的,不过语言上的轻罪,必定不会有什么可担忧的。”

    元帝于是同意奏请。冬季,十二月,石显等把诏书封好,交给谒者,命令让萧望之亲自拆封。同时下令太常迅速调发执金吾所属车马,赶来包围萧望之住宅。

    谒者到达萧宅,召萧望之。萧望之就此问他的学生鲁国人朱云,朱云是崇尚节操之士,劝萧望之自杀。

    当时,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立于将相之列,而今年纪已超过六十。这么老的年纪被关进监狱,去苟且求生,岂不鄙贱?”

    遂呼唤朱云说:“快把药和好,不要延长我等死的时间!”于是饮下鸠酒,自杀身死。

    元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拍手说:“我本来就怀疑他不会去坐牢,果然杀了我的好师傅。”

    这时,太官正呈上午餐,元帝不肯进食,泪流满面,悲哀感动了旁边的人。

    于是召石显等责问,石显等承认当初判断错误,都摘掉官帽,叩头请罪,过了很久,事情才算了结。

    元帝追思哀悼萧望之,不能忘情,每年四季都派使节去他坟墓前祭祀,直到自己去世。

    司马光说:

    元帝这位君王,太容易受欺骗而又难以醒悟了!弘恭、石显诬陷萧望之,其阴谋诡计,诚然有时候很难分辨。至于他开始怀疑萧望之不肯人狱,弘恭、石显却说必定不会出现意外,不久萧望之果然自杀,则弘恭、石显的欺诈,已经很明显了。属于中等智慧的君王,谁不情绪激动,勃然大怒,给奸邪的臣子以惩罚!而元帝则不然,虽然以痛哭流涕、不进食来哀悼师傅,却终究不能杀掉弘恭、石显,只不过使他们脱下官帽谢罪而已。如此,奸臣怎么惩治呢?这正是导致弘恭、石显肆意妄为而不再有忌惮的原因。

    [点评]
    汉元帝真是易欺之君,妇人之仁。说其易欺是因为其一,弘恭等人的诬术并不高明;其二,既然已知萧望之不肯就吏,却又听信弘恭等诡辩,耳根子何等之软。说其妇人之仁,是因为元帝看起来又是绝食,又是祭祀,很有人情味。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也许就够了,但作为帝王,这却远远不够。既然弘恭等人欺君已非常明显,就应该断然将其等诛杀,以儆效尤,却仅仅其等“皆免冠谢”而轻轻放过,欺君,诬陷的成本是何等之低,奸佞之徒又怎能不肆无忌惮,肆意横行?!甚矣孝元帝,本质不坏,能力太低!
    萧望之这个人,他是西汉宣帝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这个人身上正邪都有,虽然班固和司马光都高度赞扬他,“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汉书·萧望之传》),当然这是儒家观点,他也有很多缺点,小心眼、不廉洁、睚眦必报,王夫子批评他“外矜廉洁而内贪荣宠”。如果从师傅角度来看这个人,他很不称职,搞得学生连“召致廷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司马光也不要批评刘奭,真正要批评的是萧望之本人,他就是自己的掘墓人。
    [华杉先生评论]
    刘奭是昏君,弘恭、石显是奸臣,那么,从萧望之身上,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萧望之有没有错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我是萧望之,我应该怎么做?理念是什么?
    《孙子兵法》讲将道,讲将领的五种性格缺陷: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领导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反之,领导者的灾难,往往也是一种性格缺陷。
    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
    一、 不怕死,一味死拼,就会被敌人所杀。
    二、 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心,又会被俘虏。
    三、 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会中激将法之计,忿而出战送死。
    四、 廉洁,爱惜名誉,经不起污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洗清别人泼自己身上的脏水,而不顾性命出战,中计。
    五、 爱护平民,也会被人利用,或让他为掩护平民而烦劳,或驱使百姓为炮灰,让他不忍作战,而敌人就藏在里面。
    这五种性格缺陷,都是将领的过错,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领身死,都是由于这五种危险造成的,不可不警惕!
    萧望之不是说他备位将相吗?他就应该知道将道,他就死在性格缺陷上,一是“必死,可杀也。”弘恭、石显知道他必死,果然就利用这一点杀了他,他完全按对方写的剧本走的。
    第二个是根源,就是“廉洁,可辱也。”萧望之的原话:“吾尝备位将相,年愈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夫!”这就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太爱惜自己的形象。这不是生存智慧。想当年,萧何因为形象太好,为刘邦所忌惮,他就故意让家人违法乱纪,抢夺民田,让告他状的奏章送到皇上哪儿去,让皇上看到萧何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求得自己的安全。
    萧望之不是萧何,对于他来说,人格比生命还重要。但是,他既然是国家股肱大臣,为什么不能活下来,和弘恭、石显斗争呢?他的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朝廷不负责任,对他的皇上徒弟不负责任。
    都是性格决定命运,天大智慧和本事,也突破不了自己性格的天花板。就像刘奭,他贵为皇帝,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是,他却有一个巨大的和帝位不相称的性格弱点——懦弱。他不杀弘恭、石显,不是智力问题,不是不知道自己被骗了,而是懦弱,把这两个称心称手的人再杀了,一大堆事我还得重新安排,这巨大的责任让他恐惧,他也就假装糊涂,接受他们的辩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晨读:《资治通鉴》[268]萧望之之死 —— 性格决定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ni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