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
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
游子去何之?
无处寄新词。
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
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
这几句怀念一代大师李叔同前辈。
高人与责任前辈一生的学术高度和丰功伟绩无需我来赘述,他对文化的影响深远也有意义。
今天不说别的,说一说我的一个疑惑。前辈遁入空门的契机是什么呢?同事姜丹书曾问李叔同:“你想出家?”李叔同答:“是的。”姜丹书又问:“为何?”李叔同再答:“无所为。”姜丹书三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李叔同又答:“譬患虎疫死,将如何?”这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如若患暴病而死,即便内心难舍妻子儿女,又有什么办法?似乎看不到更多的信息。给妻子的信中大概是这样说的:“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应该是很尊重妻子的意见的,单从后来夫人携幼子在山门苦苦哀求看肯定是不愿意先生出家的,那说明其实前面那个征询其实是个通知而已。后来又写信:“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并表示,“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其实是希望夫人支持他的想法和决定,但对夫人的反对是不为所动的。
先贤已逝,后辈本不该妄诟。再多的推测也只是推测,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真相。我尊重前辈,但人非圣贤,我想前辈亦如是。前辈在出家这件事上其实真的是愧对夫人幼子的,他自己也承认。先辈对这对母子是有亏欠且无法偿还的,他个人的追求造成家人的痛苦心中窃以为是自私且不负责任的。白璧微瑕,大师薄幸。所谓佛法不离世间,红尘即是道场。这样的高人为什么非得拘泥于这种形式呢?真的是只有这样才是彻底的升华吗?惜身边人,做手中事。红尘哪一处又不是修行呢?我们浅薄,不得而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