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应该怎样去读

作者: 闰二月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19:27 被阅读0次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晚饭后,与儿子谈论起写作之事。

    儿子说看我每天写的那些作品都不能算是文章。只能算作是一些流水账及随笔。

    我有点惊诧。

    他说写文章必须要有结构,有整体意识。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把没有整体性的几件事生拉硬扯在一块,那不叫写文章,那是拼文章。更不能把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结束了。没有对所叙述的事情进行思考与总结,没有升华。他说我写作一年多了,也没什么进步。

    说我书读的不少,但以现在的情况看,说明我还没有真正学会读书。

    他认为我读书,一是如诵经一样,机械地读;二是一味地追求书中的故事情节,让情节牵着我的大脑走。他说如继续这样读下去,提升不会高,进步也不会快。

    我问他应如何去读书?

    他说比如我现在读的龙应台、安妮宝贝等写的散文,每读完一篇,要对自己提问几个问题:一是文章的结构,二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三是看作者怎样围绕主题去叙述。

    我说龙应台《目送》这本书里有些文章看着也如流水帐。

    儿子起身把龙应台的《目送》拿过来。对我说:你已经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你认为它是一篇流水帐吗?你能读出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吗?

    我把我的理解阐述一下,儿子摇了摇头。继续说。

    《目送》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目送孩子的背影。目送儿子逐渐长大不断离去的图景。由幼儿园不愿松开紧握父母的手到上高中、大学后极力想挣脱连着风筝的那根线,再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第二部分是目送父亲的背影。从目送曾为自己遮风挡雨、异常坚强的父亲,到渐渐老去回归孩子似的依赖自己,到终将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不管是儿子还是父亲,都是作者的至亲。将这两件事放在一篇文章里,通过描述与反思自己与这两条亲情链条的链接,体会对家人远去的注定与感叹,反映着共同的感悟、共同的主题,效果是有机结合、相互呼应。

    这两部分的最后各有一段像是总结的文字。这就是文章的升华所在。

    巧妙的是这两段升华部分,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作者将其完美地衔接在两部分不同叙事的结尾,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第一段升华描写的是儿子,作者的身份是母亲;第二段升华描写的是父亲,作者的身份又变成了女儿。这种用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完全相反关系的写法本身就能给人以冲击,让人感叹生命的轮回与落寞。

    另外,两段升华之所以能用完全一样的表述,也是因为它们所要描述的主题是一致的。虽然情节、具体的感情形式相反,但所要表达的总的情感是统一的。这也是她为什么这么写的原因。同时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他又在公众号上打开我写的《家,是什么?》说:这篇基本属于《寒色》文章的读后感。虽然写的是读后感,但对《寒色》这篇文章还是没有读深读透。

    《寒色》是一篇探讨“家会怎样”为主题的文章。共分三部分来探讨:父母在的地方是不是家?配偶在的地方是不是家?孩子在的地方是不是家?这三个部分并不是作者想哪写哪,随便拼接,而是对应了“家人”所具有的三个维度,并以人生的先后顺序串联在一起。作者这么写是有内在逻辑的,是想让人理解其意义的。

    同《目送》一样,《寒色》每一部分的最后也有作者的思考。父母与配偶两部分都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为思考的开始,向读者描绘家人离去,冷清凄凉的图景。但在最后一部分,即孩子这一部分,作者只在描写的最后加了一句“可是,这个家,会怎么样呢?” 并未像前两部分那样继续描绘出后来将发生的图景,而是做了留白处理。可以说作者还未或者正在经历“孩子离家而去”这一过程,所以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说,正是前两段已经描绘出的“这个家后来怎么样了”的图景,意在告诉了作者与读者答案。所以此处做了留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无奈,那种担忧,那种哀叹,都因这一留白而更强烈地呈现给了读者。

    只是第三部分的“可是,这个家,后来会怎么样呢?”相比前两段的“可是,这个家后来会怎么样呢?”多了一个逗号。恰恰是多的这一逗号,道出了作者的犹豫,道出了作者知道但不敢写的情况,道出了相比于前两次追问,作者在第三次追问时所产生的更为强烈的情感。正是这一个逗号的处理,使得这句前面出现过两次的话语,成为了本篇的升华之句。

    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些比较“高级”的写作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篇文章也体现出了文章整体性与升华段落的重要性。

    他说以后写文章时,应当多想想文章的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有没有这种内在联系,文章整体有没有这种内在逻辑。每写一自然段,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写的这一段在整篇文章里的作用究竟为何。就像龙应台另一篇文章《明白》开头对于大街上时髦男女的描写。看似只是交代作者与闺蜜闲聊的环境背景,但是对于文章整体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为文章最后摩登女郎的出现做了铺垫,达成了前后呼应的效果,从而充实了文章所提出的“从哪里来”的主题。每一段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其实都有整体性、主题性的作用,这便是好文章应具有的关联素质。

    他又对比了我刚写的《一天三个糊涂虫》。说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流水帐!

    一是看不出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想表达好笑还是只是记录一下事情过程?如表达好笑,应该对老爸平时做事非常严谨、非常细致,从未出现过差错的特点叙述一番,然后笔峰一转,出现了买票好笑的事情。如只是记录事情过程,那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意义了,只能是一篇碎碎念。

    二是文章结构。文中前半部分乘车与后半部分跑圈硬放在一起,就如两条平行线,一点交集都没有。显得生硬、显得呆板。中间应该有几句过渡的话,起个承上启下的关联。

    三是文章升华。文章最后如能加上几句年龄大了,糊涂也许是以后的常态,应如何避免之类的话语,给文章一个小升华,也许这篇流水帐让人看着不再是一篇流水帐,而是有一个要表达的主题在里面。

    除此之外,也应当提升自己对于文字的敏感性。多体会多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阶段动脑比动手更重要。其次,也应当对于自己要写的事物多思考多反思,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才能在写文章时自然而然地写出升华字眼。文章升华的质量,与自己的思辨水平、人文关怀息息相关,这些也是需要自己慢慢培养的。

    听完儿子长篇大论的分析,我长长呼出一口气,感到茅塞顿开。

    儿子针对我文章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龙应台《目送》里几篇还算熟读的文章作了详细具体的分解、剖析。让我确实感到读文章不能为读而读,写文章也不能为写而写。要用脑去读,用脑去写。多分折文章的结构,多思考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准,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2024年度齐帆齐写作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应该怎样去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qq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