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智
世有智者,智于心。灵于意。守于诚。任物之变,万变大同。任人之换,万新意噗。概有遂者,不为尘埃所动,不归流水之附。若智者,若愚者。
有嗣者,不为父之过。有嗣者,已父之过而过。偿有思者,静思之详。言之论也,理之初。善者有理,不善者易理。偿者孚有理哉!偿者论理之不理,理之,之与不理。偿之理莫过真理,矢学矣。善者与理,莫可争也。始为真理。众论之智者,莫过偿者。因偿之偿理概世之万千之言。世有慧者,慧演智说,反复矣。实之地,死之地,是之地。偿以人人而为之。
偿父者,不偿父者,理与不理,皆非智者。智为心,思万物。试之通也。
吾在万物,解万物是为顺数。超万物,通,始为智。故,纤尘不染,万物不沾,始为真智也。
原文
世有智者,智于心。灵于意。守于诚。任物之变,万变大同。任人之换,万新意噗。
释译
世界上聪明的人,他们的智慧在心里,灵性表达在外,其实来自“诚”。这个诚不是指诚意,而是真诚。 不管事物怎么变,其中大部分是一样的。不管人怎么变,结构也是一样的。
原文
概有遂者,不为尘埃所动,不归流水之附。若智者,若愚者。
释译
遂:成功、通达,遂者,意为有境界的人 而有境界的人,不为纷乱的世事所蒙蔽,不随波逐流,随附大众的想法。
这样的人,有人说他是聪明人,有人说他是傻子。
原文
有嗣者,不为父之过。有嗣者,已父之过而过。
释译
嗣:继承 有的孩子,不犯父亲犯过的错误。而有的孩子,跟着父亲继续犯错。
原文
偿有思者,静思之详。言之论也,理之初。善者有理,不善者易理。偿者孚有理哉!
释译
有人思考这个问题,仔细分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从这些问题讨论起,就可以发掘到最本原的道理。
做对的,有道理。但是做得不对的,也有他的道理。说出这番话的“思想者”,更接近真理。
原文
偿者论理之不理,理之,之与不理。偿之理莫过真理,矢学矣。善者与理,莫可争也,始为真理。
释译
这时候,跟父亲的与不跟父亲的,都说偿者真理。大家就去学偿者的理论。逐步形成系统,文化,哲学就是这样形成了。 做对事情的人,与能分辨道理的人,是没有可比性的。真理就从这里产生了。
原文
众论之智者,莫过偿者。因偿之偿理概世之万千之言。世有慧者,慧演智说,反复矣。
释译
人们认定聪明人,没有超过这个“思想家”的。因为他说出的道理,能够涵盖万千世相。
又有聪明人,他把以前智者的观点和学说加以演绎和升华,道理和学问就成型、传播开了。
原文
实之地,死之地,是之地。偿以人人而为之。
释译
但是死磕理论,往往就死在这里,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对于道理的应用应该是因人而异。
原文
偿父者,不偿父者,理与不理,皆非智者。智为心,思万物。试之通也。
释译
学父亲的,不学父亲的,总结学不学父亲的,都不算真正智者。 真正智慧在于内心,了解万物变化规律,这样才能通达。真正的智慧,是创新。
玄女当年传给黄帝的只有嗣文和玄女经,而其他玄占、阵法,大多是黄帝和历代祖师在济世救人的过程中创出来的。当年黄帝能嗣一万年,看到子孙受苦受难,心中不忍,就创出了阵法和五行换位术。
所以,你只有去创新,了解了万物变化之理,元神才能兴旺。你在深山老林修炼,多半修不出啥的。
原文
吾在万物,解万物是为顺数。超万物,通,始为智。
释译
人在万物中,解开总结万物之迷是迟早的事。在万物之上,通达万物,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
故,纤尘不染,万物不沾,始为真智也。
释译
所以说,在万物中,理解万物的规律,又超然于万物之上,不受万物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