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 第十九章 势用
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上一章慎到的支持者继续接前文“中者”居多而尧、舜极少的实事来说明势治的重要性,同时也给出了“中者”治世的策略: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中等能力的君主居多,所以只能抱法处势,依势而治,而不是依贤而治。这就是慎到支持者为什么坚持“势治“的原因,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事也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确实是“中者”居多,而“上者”甚少,而且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贤智的君主与残暴的君主一千世才出现。
既然实事如此,那么废法背势天下大乱要一千世,之后才能等到尧、舜一般的贤君出世天下才会大治;抱法处势天下大治一千世,之后桀、纣一般的暴君才会出世天下大乱。千治乱一与治一乱千,你选那个,普通人自然要选“千治乱一”,如果你选了,自然是落到了支持者的陷阱里了。
我们暂且不讨论支持“千治乱一与治一乱千”说法的正确与否,我们先讨论支持的辩论技巧。因为支持的一开始就用假设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用这样的结论继续推导后面事物的结果你自然感觉是正确的。这就好比有人假计1+1等于3,而我们也认可了3这个结论,之后他又出了1+1+1+1这道题,给答案是6,基于我们认可的结论,自然认为6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慎到支持的伎俩,也是所有歪理邪说者的伎俩,先给你一个基于假设而成立的结论,并一再强调相信这个结论的重要性,让你对此结论深信不疑,再用这个结论去证明相关事物的合理性,让你陷入“理论正确”的陷阱。这就是传销盛行,人们容易上当的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自然就不会相信支持者所说的话。结构塌了,房子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再相信房子存在那就是迷信了。回头来看支持者所说的“千治乱一与治一乱千”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再随着他的说法来反驳他,反而越辩越信。
慎到的支持者为了说明“千治乱一与治一乱千”的说法,继续用事例深入地引导我们,他们说“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意思是:如果放弃矫正木材的工具,不用度量尺寸的技术,就是让奚仲造车,也不能造出一个轮子。我们不仅要问,“隐栝之法与度量之数”难道不是依靠人的智贤才有价值的吗?
支持者继续说“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意思是:没有奖赏的鼓励,刑罚的威严,放弃了权势,不实行法治,只凭尧、舜挨户劝说,逢人辩论,连三户人家也管不好。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尧、舜使用赏罚难道不是人的智贤吗?国家律法如果不用,束之高阁,难道会像磁铁一样自动会产生力量吗?还是那句话,离开了事物的主体“人”,一切都没有意义。
支持者说完了以上事例后总结道“夫势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贤”,则亦不然矣。”意思是:权势的重要作用也够明显的了,而你说“一定要等待贤人”,那也就不对了。就治国的策略而言,智贤与权势同等重要,君主治国依靠政策,而政策的制定需要智贤;君主需要权势,既可维护君权,又可推行政策,这两者都是为了治国。 我们既不能脱离君主这个治国的主体而单独讨论智贤与权势,也不能将智贤与权势分开讨论。不管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智贤与权势,只是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政策的推行就需要权势作为动力,而民生的改善就是需要智贤来解决。
【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夫势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贤”,则亦不然矣。】
奚仲造车,需要智贤来使用工具;尧、舜推法,需要权势来推行。微观具相的事物需要智贤来解决问题,宏观全局的事物需要权势来整体推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