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豌豆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漂浮的孤独星球,
在浩瀚的宇宙里渺小如尘埃,
触及不到它的世界,
挣脱不掉它的捆绑。
到2018年元旦,第一批90后就大学毕业三到五年了。褪掉美颜的伪装,90后开始担心胶原蛋白的流失,不知不觉中,风口浪尖上的他们已逐渐“老去”。继80之后,各大媒体开始给90后贴上标签,“佛系”、“低欲望”、“青年震荡”、“空巢青年”等等。
在北京生存,他们面临着诸多生存问题,有太多复杂的感情交织、生根、发芽……
爱唱歌的水果妹
北漂语录:“我真的爱死北京了,我想要在这里扎根。”
职业:新媒体编辑
北漂年龄:2年半
实际年龄:25
我从小喜欢唱歌,为了离音乐更近一些,我大学时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加各类唱歌选拔赛。记得参加某次比赛海选,拿到了一等奖,听着评委点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没想到最后出场的两名选手却拿到了特等奖,于是我被刷了下来。
通过无数次的参赛,我累积了一定经验,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唱歌需要日复一日勤加练习,而我还远远不够。
毕业那会,家人希望我更稳定一些,让我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但我一心只想找和音乐沾边的工作,而选择了做个北漂来找寻内心的音乐。我不是专业出身,只能凭借自己大学期间拿下的各种比赛证书来证明自己。
海投了几百份简历后,终于有一家歌曲制作公司录用了我,也算是半只脚迈进了音乐圈。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并乐在其中。平时的工作,是负责给用户推荐好歌。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我把音乐进行了梳理归类,赋予它们不同的标签和主题。
不知不觉已工作2年半,我有时会自嘲变成了“老油条”。但自己心里清楚,我想永远做个单纯爱唱歌的“小孩”。领导经常拿新项目来让我们尝试,比如做综艺访谈,没有做过专业的脚本、编剧、后期,就需要自学。
我一直记着领导说的话:“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所以,我打定主意,以后的方向也要围绕着音乐,尝试版权、制作、演出等各类型的工作,在这个圈子里稳扎稳打。
工作上的我积极、乐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克服。但生活上,大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孤独。最近听林宥嘉的歌,偶然听到那句歌词“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没有用”,心里咯噔一下,这种倔强的孤独感像极了我。
高考前,我发现了爸妈藏着的离婚协议书。当时头脑一片空白,挣扎着完成了最后的学业。工作后,我知道他们不会再给我任何依赖,我要过好我的生活。只是,他们争吵的场景,想要努力遗忘,却时常会闪现在我脑海里。
现在父母都各自有了新家,我爸说要给我一个家,然后去组成了再生家庭,但我却没得到他说的归属感。尤其是过年,奔跑在父母的两端,让我不知自处,无奈也无力。我始终努力在找寻一个可以真心祝福他们的办法,然后和自己说,“你也有家”,但现在看起来还做不到。
家庭的支离破碎,让我更渴望热闹生活。大学刚毕业,和同学一同来北京,一同打工,一同租房,心想终于有自己的生活了,没想到同学很快就结了婚。我给她当完伴娘,回到出租屋。
喧闹过后的沉寂,加上空落落的房间,让我的眼泪流淌在每夜的被窝里,我好像失去了方向,也变得更孤独。
一个人住,孤独也自由。慢慢的,我学会了自我调适。下班后,做做瑜伽,练唱新歌,看一本喜欢的书……不用刻意强迫自己,也不给自己设立太大目标,而是在这种方式里找到快乐,然后坚持下去,哪怕每天只坚持做一件,也充实。
通过这些积极的方式,我发现自己多了一种能力,学会了如何向人展示自己的友好,能够跟陌生人很快熟络起来,也渐渐渴望可以找个男朋友来依靠。后来,我遇到了一个男生,在相处过程中,发现两个人观念有许多冲突。于是,匆匆说了再见。
我以为,找了男友就可以依赖,甚至可以掏心掏肺,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事实证明,人不能太依赖别人,更多还是靠自己,就像现在的我不可能依靠家庭一样。
两年半里,我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深刻感知到:我真的爱死北京了,很想要在这里扎根,这里赋予我追梦的机会,自由的空间,更大的世界。
也许,在北京这段时间,让我真正意识到即使孤独忙碌,也比没有归属无法自处更好。虽然没存下什么钱,但我觉得花费值得,比如学声乐、旅行、练瑜伽,都是喜欢的事情。
我希望可以坚持下去,敢于打破所谓的条框规矩,靠自己的力量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一个人总想着不好的结果,可能这个结果就真的会到来,所以,要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只要身心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梦想就会朝着你想的方向去倾斜。
一次,我在地铁上琢磨着应该如何去学音乐,跟谁学,低头就看到一位老人在画五线谱,做曲式分析。当时,心里恍惚了一下,眼前仿佛出现“心想事成”四个大字。
因为爱音乐,所以我想尝试多种办法让自己离它更近。短期目标是想让父母在电视上看到我唱歌。这段时间,我找了声乐老师,买了专业书籍,想要系统来学习唱歌,希望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原创音乐人,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近期,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清吧去驻唱,我计划周末过去试试。心里也期待着,未来可以多一个人,陪伴着我一路同行。
做预算的准妈妈
北漂语录:“我面了40多家公司,才迈入了工程预算的门槛”
职业:工程预算
北漂年龄:3年半
实际年龄:27
毕业那会,我执拗的像头牛,就想做工程预算。但女生在建筑行业处于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大概面了40多家公司,才迈入建筑工程预算的门槛。
一开始应聘上一家国企,在山西做预算员。去了山西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坐汽车走盘山公路1小时,下车后到了项目所在地,竟然是在山顶,风呼呼吹不说,最可气的是,人事无端地把我调职到了行政岗。我一气之下,偷偷溜走了。
回来后我去了一家私企,主项目是造假酒,但想开拓建筑项目,于是在大门上挂了个建筑公司的招牌,挂着羊头卖着狗肉。每天都能看到工人们,忙不迭地一勺酒一勺水地勾兑、搅拌、分装。
我们一同去了三个同学,和公司一个管事主要负责建筑项目。天天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自己做饭自己睡觉,没事喂喂狗,扫扫院子。
按捺不住问领导有什么事可安排,领导却说:“接下来有一个大项目要接,你们一定要练好自己的技能!”于是,带着我们去书店买了一堆专业书籍。待我们把书全部看完,三个月过后,毫无项目启动的迹象,我们发现不太靠谱,就再一次说了拜拜。
后来,去了北京一家包吃包住的公司做预算,经常让我做会议记录之类的行政工作,我打电话质问招我的人事,她却说:“哎呀,我也离职了”。无语的我,只好拎着大包小包借住在大学舍友的出租屋,两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睡了2个月。与此同时,不断奔波在各式各样的面试路上。
辗转了多家公司,终于有一家顺义的小公司招我做预算。我反复和人事确认是否是预算岗,兴奋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公司老板娘从她老公单位拿到建筑项目,我们负责在公司做项目预算。公司虽小,但项目多,几乎一周一个。
这期间为了省钱,我住在顺义的城中村里。赶上拆迁,500块的单间,只住了3个月就收到3天内必须搬走的通知。幸好老公那时在北京上学,我上班,他就沿着附近的地铁站一站一站找房,算是顺利完成过渡。
负责带我的师傅家里出了变故,教我不到半个月就辞职走了。当时公司预算只有我们两人,我顿时两眼一抹黑,抓瞎了。领导并不懂具体操作,只看结果。于是我天天听领导说着:“小李啊,这个项目今天必须算出来”,其实我连项目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只好自己研究,请教负责工地的师傅,自学图纸上的各种数据。每次战战兢兢地交预算表,生怕算错影响公司收益。那时每天熬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虽然很煎熬,但进步也飞快。半年之后和其他同学聊天,发现自己内存确实扩容不少。
尽管如此,我的身心还是受到了严重影响。领导不轻易批准假期,别说休息,就连回老家都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公司拿着我的预算表去投标,赢了自然万事大吉,亏了就是我的责任。有次,预算比预期盈利少了50万,领导非常生气,跟他解释也没用,完全听不懂。
俗话说,怒伤肝。去体检时,显示我的肝功能每项指标都超标几百倍,受到严重损伤。两年后,我决定辞职。
董事长派她司机把我拉到她的私人别墅,倚在她的大沙发上,用过来人的口吻说:“你这种初出茅庐的小丫头片子懂什么啊,这么好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去了别的公司很可能就一无是处了”。
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她,“我要回家结婚!”她却劝我:“女人啊,不要把重心放在家庭上。”还给我晒她买的高档时装,说要送给公司的某某,暗示我只要付出,得到的会是青睐。
他一再强调可以涨工资,帮我老公介绍500强工作,并给我们安排住处。我连辞职流程都不懂,回公司打包好东西,交接完第二天就不去了。
现在这家公司是从国企转的私企,整个氛围还是原来的慢节奏。突然慢下来的半年里,一个项目没接着,天天耗着。
即使拿到了项目,比起上家公司来说,也只相当于5%的工作量。而且,在上家公司只需用一个礼拜就可以完成的项目,在这里得耗上一个月。领导交待的工作,明明只需要三天完成,却生生可以拖成十天。同事们一再告诫我,千万不要早交活儿,因为都这样。
大家每天都在混日子,甚至工作方法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能力得不到发挥,我的存在感极低。来的第一年因为不适应,我提了一次离职。领导却劝说:“你不能只有工作,还得有生活啊,你和你爱人总有一个要顾家的。”
公司80%是北京人,大多还是40、50岁的中年人,几乎没有人员流动。他们每天的茶话会中心话题就是,雾霾、堵车、以及批判外地人,他们会把所有不好的一切都归结到外地人头上。
每逢与他们交接,都要故意来几句,“你们老家有房、车吗?工作好找吗?为什么非要来北京工作?”
慢慢的,我的想法也受到了影响,失去了刚毕业那会的奋斗劲头,匆匆忙忙结了婚。老公是个程序猿,一开始找工作还挺好找的。去年很多创业项目倒闭,辞职遇到了岗位断层,7个月后才找到新工作。
他加班严重,每天9点半才到家。我们做孕前检查时,医生说我们两人的身体透支严重,都出现了未老先衰的迹象。
这几个月,我公司处于无项目阶段。可以在家休息,还能领80%工资,正好适合我这个准妈妈。闲来无事,捡起之前未完成的小说来写,已完成了一个7万字的玄幻作品。
创作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有时写了2、3万字,没架构好就要重头来,反反复复才有了这7万字。写出来也只是给自己看看,留个念想,不想把它当成工作来对待。
现在有了宝宝,需要考虑他的抚养成本,加上迅速飞涨的房价物价,承受起来颇有压力。如果选择回老家,会觉得这些年的奋斗一无是处,更无法适应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百般关心。
我想让孩子能够享受北京的先进教育、医疗资源。所以,我打算等孩子大点再换个更好的工作,能减轻些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走,未来总有出路。
爱历史的古董哥
北漂语录:“三年后的我,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职业:编辑策划
北漂年龄:3年半
实际年龄:28
毕业那年,我一时找不到人生方向。因为喜欢北京的人文底蕴,放弃了在石家庄新华社的offer,选择了一家网络借贷平台做编辑策划。
刚到北京揣着2000块微薄的薪水,从未感到焦虑与彷徨。单纯的喜欢,让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
因为爱好历史,喜欢传统文化,我开始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我在自己QQ空间开了个专栏——“步行万里在北京”。现在想来,那时的梦想真是情怀满满,纯粹而简单。
一个人串胡同、爬西山、访古寺、逛书店,初来乍到的我,很快把老北京的文化地儿转了大半。我要“刷”遍北京的角角落落,行走让我充满了幸福感。
我喜欢这种溜达,一次次奇遇,一次次遇见,令人兴奋、令人感慨。文天祥祠、诏狱旧址、历史档案馆……行走文化就像人的生命一般,悠长悠长,怎么读都读不厌,怎么看都看不完。
记得有一次转悠到“府学胡同”,碰见个老太太,精神矍铄的样子竟让我误以为是某个知名前辈。我上前和她聊了几句,得知老人已近耄耋之年,在这个胡同里一住便是一辈子。岁月无声,当年的波谲云诡早已不在;时光如水,一切只不过添银丝数根。
还有一次,我在三联书店刷通宵,不知不觉看了一晚上南怀瑾的书,困了打个盹儿,再起来继续读,我想古人挑灯夜读大致不过如此。
偶尔,公司同事也会好奇地问我,“你天天看古文书有什么用呢?”我一时语塞,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读书有时会和爱情一样,我始终抱有一见钟情的期望。就好像大学的恋爱,真是最美的一段时光,人生若只如初见,很惋惜当年那段感情没能走到最后。
对于另一半,我没有太大苛求。爸妈也从未给我太大压力,只是希望我能尽快找到合适的人,好早日成家让他们放心。四邻街坊给介绍了很多对象,我不拒绝,但往往是“去时心飞扬,走时透心凉”。
我从2015年开始做自己的公众号,诗文歌赋熔于一炉,那是我的精神角落。我是那种容易耽溺自我世界的人,并不在乎公众号的阅读量,只想做到自己满意。
前两天看《荒岛余生》,男主角因为飞机失事,最终漂到无人荒岛,他将随他一起漂到孤岛上的皮球画了个人脸,每天跟自己对话,坚持了四年。
我也想专注一件事情,就这样默默无闻走下去。纵然路上没有结伴而行的人,我相信依旧感受得到精神的富足。
三年后的现在,我憔悴了许多。北京逐渐被我理解为一个“大染缸”,公司类似于国企的氛围让我染上几分暮气,我渴望跳脱出来。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又犹豫不决,想要彻底转行到传统文化行业,却感觉障碍重重,内心十分焦灼,犹豫了很久,却连简历都没做好。
身边同学创业的创业,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我并不羡慕,却发现三年来自己确实混得不如他们,心里没有底气。患得患失让我一直徘徊,我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期待获得内心的再次安顿。
虽然自己独处了很久,兜兜转转也搬了好几次家,却尚未感到生存的压力,随遇而安的日子久了也会感觉孤单。我的社交圈很窄,除了同事,便是一两位要好的同学,大抵如此。
社交在我一天的时间中占比极少,虽然也很希望有人能和我交流。“阅人应似阅书多”,我觉得这句话很对,只是我没有打开自己的社交圈子,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读书与行走。
我对自己最大期待就是成为一个才子,能在传统文化方面做点成绩,但现在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向。
我设想30岁以后,能回老家当老师,利用寒、暑假,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原创文章。等积累一定资本,便在县城开一家自助图书馆,和县城的历史文化接轨。
为了给自己打气,我在2018年元旦做了一份新年计划,希望能运营好公众号,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希望在未来回首时,能给自己留些纪念。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欢迎关注公众号:“平行生活实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