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杂感(一)

作者: 南歌吟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18:40 被阅读74次
回乡杂感(一)

定居他乡后,很少赶在春节期间回老家探望父母。

一则自己的小家庭也需要操持,二则怕极了中国式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

好在父母身边还有哥哥姐姐,除夕之夜不会因为我的缺席感到孤独和寂寞。

然而今年春节,一放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乡的旅途。老人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多陪一日是一日吧!

早上四点半,迷迷糊糊被闹钟吵醒,去火车站的车是五点十分,这个点我应该起床做准备了。

极不情愿地爬出热被窝,半眯着眼睛洗漱完毕,看看外面,天还是黑咕隆咚的,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体贴的老公把我送上汽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一直在昏昏欲睡。昨夜睡眠不足,赶紧趁机补个觉吧,接下来还有长长的旅程在等着我呢!

归乡的旅途辛苦多多!

然而,谁让当年我一心要往外飞呢?父母健康时没有多少体会,如今终于感到远离家乡的苦楚了。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行!想来的确很有道理。

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攒动,阵势看起来有几分吓人。走进候车室,发现里面早已人满为患,几乎连站的空儿都找不到了。

好不容易拖着行李箱找了个墙角安顿好自己,环顾身边的旅客:有单独成行的,有拖儿带女的,间或还能看见几个顶着花白头发的老人。

独行者大都戴着耳机在听音乐,拖儿带女的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聊天,从大家时不时瞄向检票口的目光中,看到所有人脸上都写着归乡的期盼。

想起BBC2016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

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

如今,我也成为这迁徙大军中的一员了。

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可以抵消旅途中的所有劳累和辛苦。

终于捱到我的列车开始检票,随着洪水般的人流涌向站台,发现居然有很多特种兵在维持秩序。车站管理人员手持对话机,穿梭在人群之中,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表情看起来煞是严肃。

都说春运能否正常运转,是考验火车站的重要时机。

此话不假!

本来还为这些工作人员的紧张感到多余,很快就明白了他们担心的缘由。

艰难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我发现火车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归乡情切!

此时,忍不住又一次发出感慨:中国人,真不是一般的多啊!

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本来想着蛮容易打发,看看小说,吃点东西,很快就会过去。但是今天我发现,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

几乎每个车站都要上来一批人,车厢变得越来越拥挤,空气也跟着稀薄起来。车行一大半,我终于感到呼吸不畅,不顾诸多站立者的白眼,吃力地站起来,去找寻某个透风的地方呼吸点新鲜空气。

这样的旅程,现在想想依然觉得害怕!

列车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孕妇,终于拖着大肚皮,摇摇摆摆地到了目的地。

我迫不及待地挤出人群,跑到站台上,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如果此时继续呆在车厢里,我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坚持住。

春运的拥挤,没有体会过的人肯定无法理解。

下了火车,我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往汽车站。

又是一样的拥挤。

又是无数焦急的面孔。

三个多小时以后,疲惫不堪的我终于看到了故乡的容颜。

小城还是那座小城,但是在夜色的笼罩下,小城看起来多了许多陌生。透过车窗,打量霓虹灯下的各式店铺,恍然觉得自己似乎来到了异乡。

一种悲凉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

什么时候开始起,我已经成了故乡的客了啊?

相关文章

  • 回乡杂感(一)

    定居他乡后,很少赶在春节期间回老家探望父母。 一则自己的小家庭也需要操持,二则怕极了中国式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 好...

  • 回乡杂感

    日新月异,眼前新城灯红酒绿人去楼空,梦里故园帆白风清

  • 回乡杂感

    春雨缠绵 冷清寂寥 树木新绿 满地梨花 林中鸟鸣声声 听雨滴落的声音 在树叶上簌簌作响 在雨伞上吧嗒吧嗒 儿童放学...

  • 回乡杂感

    过了立秋,庄稼陆陆续续地成熟。我照例抽空赶回老家,帮助父母收秋。 象小时侯那样跟在母亲身后,悲悯地观察着母亲的背影...

  • 回乡杂感

    清明节回家祭扫,直到下午2点半才回到家。二叔家的弟弟说他们上午从县城往回走,平时半个小时的路走了近2个小时。傍晚的...

  • 回乡杂感

    前几天回了一趟老家(福建闽清县坂东镇),很有感慨。 感于现在交通的便捷,早上7点多从南平出发不到一个半...

  • 回乡杂感

    年关临近,带着一家人四人驱车200公里乡下,到小孩的外婆家辞年。离春节还有时日,花城已经有了浓浓的年味气息,一路上...

  • 回乡杂感· 其一

    夕阳斜入落窗前,房后袅袅炊烟起, 三两犬吠闻巷中,树下稚子嬉笑止 北风吹得衣衫劲 ,老农下田锄草归, 村肆灯明酒香...

  • 回乡杂感(二)

    回乡第二日,早上五点半,我爬起来准备去帮父母烧早餐。(住在哥哥家) 记忆中两位老人早睡早起,这个点过去应该差不多吧...

  • 回乡杂感(三)

    记忆中,父母一直是我最强大的精神后盾。 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文系的高材生,出身农村家庭的他学习格外刻苦努力,最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杂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la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