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有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贤者之所以称贤,正是因为他们乐天知命,为人处世都顺其自然,不苛求结果。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刻意雕琢反而意味着一种疲惫。
有一次,有位禅师带着两个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禅师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
禅师摇摇头道:“繁华终将消失。”
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
谁知禅师还是摇了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有一位小沙弥从对面走来,禅师便以同样的问题来“考”他,机灵的小沙弥不紧不慢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茂盛的让它茂盛好了。”
禅师颔首赞许道:“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修行的态度。”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大道,而大道则效法自然!清净无为,让人以己身效仿大道自然,可以算得上是《道德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之间的一切规律。
唐朝诗人白居易,幼时体弱,少年时则恰逢安史之乱,历经颠沛流离。到了青年时代,又去京城长安求学,常常彻夜苦读,结果熬坏了身体,自嘲“未老而齿动发白”,那时,他才刚满二十岁。步入仕途之后,虽一心为国效力,却屡屡遭贬,“谪居卧病浔阳城”。
虽有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白居易却一直活到了七十又五。要知道,唐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岁,白居易绝对算是高寿了。
白居易字“乐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人生态度——乐天知命,顺其自然。这也正是他长寿的秘诀,他还曾有诗云:“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夭。”
《旧唐书》中说他“常以忘怀处顺为是,都不以迁谪为意”。元和十年,他因为上书奏事被贬江州,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不但没有沮丧,反而喜形于色,道:“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
虽然白居易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顺应自然。无论是身为高官,还是被贬为平民,无论是高居官场,还是游散乡野,他总是乐天顺命。

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看看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已经松开了。人生下来就想抓的,最后就是抓不住。”
弘一法师因战事滞留在宁波。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夏丏尊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不忍地问:“只吃咸菜不会太咸吧?”“咸有咸的味道。”弘一法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此时,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只喝这淡而无味的开水?”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人生原本就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咸淡相依,甘苦共存。没有品尝过苦涩的滋味,又如何体味香甜的美妙?

“身从无相中受身”,宇宙万物之“身相”,不论佛与众生,都是从“无相”中而来。
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教亦同。试想人类社会、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无不在运动变化之中,现在的种种现象,过去未必存在,以后也未必存在。在这生生不已、变化不息之中,反过来看现在所存在的一切,真是“犹如幻出诸形象”啊!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是什么呢?“幻人心识本来无”。
既然人都是“幻人”,那这些主观的精神存在,仍然是“无”。既然主观、客观的一切都是虚幻缥缈的,那么人们苦苦追求的,自然也都“皆空无所住”了。

人们常说的“正清和雅”这四个字大致可以概括中国文人的主要精神。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诗书本身的雅气。
禅的精神在于悟,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由俗到雅,都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
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
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