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296/e1677688ab7e831c.jpg)
七年的内战终于告一段落。走到最后的,是一名来自楚地沛县的原帝国基层官员刘邦。放在四年前,恐怕连他本人也想象不到会有这样一天的到来。
彼时,随着秦帝国的崩溃,众多的军事集团开始瓜分胜利果实,原本统一的帝国被“大卸十八块”,分由十八路诸侯王治理。
其中,在灭秦战争中功劳最大的项羽被奉为诸侯盟主,后人称之为西楚霸王。刘邦则因实力弱小,被赶到远离中原的蜀地自生自灭。
然而,短短四年间,最初不为时人所看好的汉王刘邦却一鸣惊人,战胜了势力最为强大的霸王项羽,进而缔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汉帝国。
逆袭是如何发生的呢?帝国建立伊始,在一次大宴群臣的酒席上,刘邦与群臣便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对话:
“为什么是我得到了天下,而项氏却失去了天下呢?各位不妨畅所欲言。”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有军功者便予以赏赐以共享胜利;项羽则与之相反,打了胜仗的得不到军功,打下土地的得不到利益,如此嫉妒贤良的举动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诸位说的不无道理,然而却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定百姓,保证军粮持续供给,我不如萧何;能指挥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此三人都是人杰而为我所用,这是我所以能取天下的缘由。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但却不用,因而他最终为我所败。”
这段对话清晰地表明,在刘邦的自我认知中,用人得当被认为是成功的不二法宝。没人否认这一点,不过,套用刘邦“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说法,一般来说,项羽的失败更多地被认为源于其战略制定的不合时宜。
作为六国旧贵族,项羽是最为坚定的分封体制拥护者。即使在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他似乎也从未想过自己做皇帝,而是满足于做诸侯王的霸主。但是,统一早已成为历史大势,此时重行分封,其结局必然只能是惨败。
上述文字出自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中国通史系列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有关楚汉战争的篇章。据此,项羽失败的原因被解释为其所实行的分封制度。这是一种流传广泛的观点。
然而,这一解释却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一个基本事实是,项羽主持的分封有太多不合理甚至略显胡闹之处。韩广本是燕王却被贬到辽东地区,身为赵王的赵歇则被移民到了代国,田市的齐王之位被废除而成了胶东王,原是齐相的实力大将田荣则成了没有编制的三无人员,等等。
而且,最早破坏这一分封制度的正是项羽本人。自咸阳回到封地后不久,项羽先是派人偷偷杀死名义上的领袖义帝,同时,同为诸侯的韩王成在被项羽强行裹挟到彭城后不久,便被贬为侯爵并随即惨遭杀害。
如此种种,很难让我们相信项羽真的是分封体制的崇拜者。所以,与其说项羽热衷于分封,不如说这更像是实力不足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其情形正如刘邦登基为帝时不得不分封七位异姓诸侯王一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