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无论容貌、才华或是品格,如曹公在正册中的排序,薛宝钗都是第一名。不仅是作者对她更为偏爱,书人各人对她全盘赞誉,而且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她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人。
宝钗为人颇具心机,又光明磊落不躲躲藏藏,有什么事就清心直说。她不会故意去挑别人的刺,遇上有人找碴,她会大方反击,自己绝不吃亏又对人留有余地。
人人都说她圆滑世故面面俱到从来不会得失人,但其实她不过是想得比旁人周到些,周到的程度如何?连她姨妈王夫人的陪房也是热情礼待;给各人送礼时,她也记得喜欢兴风作浪特别惹人嫌弃的赵姨娘母子。应该说,她更多的是古道衷肠。她先是照顾无父无母的湘云和黛玉,而后面来做客的刑岫烟被贾府诸人冷落,与她非亲非故她也仗义暗中接济。
最感念她好处的湘云这样说,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即使没有父母也不怕。
其实,宝钗性格平和,沉稳优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改变不了她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最令人佩服的一点。大观园那么多的姑娘之中,她是唯一一个情商智商随时在线的人。
十一钗中,能够和宝钗抗衡的,找不到人选。黛玉才情容貌亦是上上之选,可惜年少时不懂人情世故,已经被贴上多疑兼小气的标签,虽然后来有了极大进步还是翻不了身,况且又体弱多病。其他的佼佼者,凤姐聪明过人败于手段太过辛辣,不识字是她的硬伤;探春聪敏能干却自傲又自卑,对自己庶出的身份耿耿于怀,连母亲都不太想去认;湘云的才情也是第一等的,可惜她是咄咄逼人的个性,而且话又多。余者各人并不特别出彩像是凑数,妙玉有着孤芳自赏的清高,元春出场次数有限,迎春懦弱无能,惜春孤介不近人情,李纨事事只记着顾全自己的好名声,巧姐年纪尚小,可卿最是薄命死得不明不白。
说到精明强干又能得饶人处且饶人,倒是不在正册的平儿和她可以一较高下。凤姐之威,贾琏之俗,平儿都能够周全妥帖,贾府里头各姑娘都与她友好,各房里的大丫鬟都是她的好姐妹,底下那些管家管事对她不敢高声,其他下人对她敬且畏。平儿可谓一个人才。
可惜,《红楼梦》里,所有的女孩都是薄命女儿,任尔容貌绝世才高八斗八面玲珑,也改变不了命途多舛的人生格局。像一首诗写的那样: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眼泪也都已启程。
大观园里一众女孩占花名儿,宝钗先抓,抓了个牡丹出来。自唐朝起,牡丹就被誉为国色天香,为群芳之最,可见宝钗的姿容出众,她不必做什么,只要站在那里就已经倾倒众生。签上有着这么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其实,宝钗非但不是无情之人,还是所有女孩之中,最有情的一个。作者用唐代诗人罗隐的这一首《牡丹》,通过韩湘叹息韩愈不肯在功成名就之际急流勇退的典故,揭示了宝钗先甜后苦、徒留遗憾的一生。
她的命运,在第一次踏进贾府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定局。
照理,薛家也是富贵人家,虽然比不上公侯世家的贾府,但到底也不需要长期待在亲戚家里。薛家初初上京之时,留居荣国府,是由于贾家的热情,后来薛姨妈和薛蟠一干人搬了出去,但宝钗还是留在贾府,这当然有着一番心思。
贾宝玉是贾府大家长史太君的心头肉,虽然是只绣花枕头,但贾府之荣,贾母的偏爱,他俨然是贾府的继承人,即使未必会是他袭了爵位,可是前途也一片光明。而且又有贾贵妃元春在某个端午赏赐礼物的暗示,宝钗虽然不在意,但王夫人和薛姨妈一定留了心。尤其是王夫人,对宝玉的前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不可能会喜欢从来不劝宝玉立身扬名的黛玉。王家本来就有亲上加亲的习惯,宝钗样样出色,肯定会是一个得力帮手。
平心而论,宝钗是喜欢宝玉的,宝玉长得好,对女孩子又体贴,大家闺秀的日子除了和姐妹们守在家中说说笑笑没有其他,见多了女孩们,偶尔有个男孩在身边也可以解解闷,况且,他还可以常常到外头走走,听他说说那个她无法自由接触的世界有些什么新鲜事也是好的。但若说要嫁给他,则未必有过这样的想法,她可是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类豪言壮语的人,一个只有皮囊的宝玉,中看不中用,怎么承受得起她的志向。而且她也知道宝玉黛玉二人彼此有情,她和黛玉感情又好,万万也没有想过要成为他们之间的阻碍。
只是,在婚姻全凭“父母之命”的朝代,一切由不得他们做主,再聪明伶俐秀外慧中的女孩也不能例外。
宝钗嫁与宝玉,理应是在薛家已败,贾府尚在风雨飘摇,欲坠未坠之际。
薛家本是皇商,但自从她的父亲去世以后,家业日益萧条,而薛蟠只会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惹事生非,最后还娶了一个河东狮夏金桂,两个人一起齐心协力地挥霍本来所剩无几的家产。即使有着一个和薛宝钗更像亲兄弟般的薛蝌帮着料理,薛家未至于去到穷途末路,但薛蟠声名在外,摊上这样一个大舅子,她再是才色难得,有些产业的人家也怕是惹来无穷麻烦,避之则吉。
这时候,贾府的处境也一日不如一日,昔日门当户对的公侯世家是无论如何也高攀不上了,加上王夫人的推波助澜,薛姨妈又没有什么主见,宝钗和宝玉的终身大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宝玉成婚时十九岁,宝钗大他两岁,那个时候,二十一岁的姑娘,多少已经生儿育女,她却听凭母亲的安排,乖乖的待字闺中。她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听话,以致遗恨终生。父亲早逝,母亲对兄长溺爱以致他一事无成终日闯祸还紧紧维护,她是想着自己断不能让母亲伤心吧,所以,对这个亲事并未反对。
有这么一句老话,女怕嫁错郎,其实,男子娶错了妻子也是祸及子孙的事。看看王家,堂堂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自幼充当男儿教养的王熙凤竟然不识字,王夫人和薛姨妈只懂做老好人,教育儿女方面完全不在行。再看看薛蝌与薛琴,就知道宝钗的聪慧是得到父亲教诲良多之功。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嫁给宝玉以后,贾府已经由风雨飘摇去到树倒猢狲散的境地,没有了显赫家境的庇护,宝钗跟着一个诸事不会的宝玉,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依不得婆家,靠不得娘家,丈夫不中用不说,柔情蜜意也全无,她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她得不到家庭温暖,没有丈夫的呵护,还得一个人努力撑着一个家,虽然聪明能干,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夫人的命运,应该就是宝钗后来的命运。一个珍珠般的女子,在生活的磨练下成为鱼眼珠,除了生活境遇的巨大变化,她的身边人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难得宝钗大度,看得开,守得住富贵,耐得了清贫,那么困难的岁月,也苦苦坚持,才会有外人看来的“举案齐眉”吧。她一向懂得人情世故,黄金万两不易得,知心一个更难求。自小相识,她早就知道宝玉是什么样的人,对于他,应当不会有盼望,既然是姻缘天定,她也只好认命了。
曾经,她对金玉良缘也有过憧憬,癞头和尚给了她冷香丸,也给了她两句吉言,还以为是美好姻缘的开始,但万万也想不到,金娃玉郎,现实不过如此。太美好的愿望,太残酷的事实。
虽然意难平,薛宝钗还是众多姐妹之中,命运算是较好的一个。黛玉死了,元春死了,迎春死了,凤姐死了,可卿是早早不在了,李纨湘云守寡,妙玉沦落风尘,惜春缁衣乞食,巧姐终老乡间。虽然贫贱夫妻百事哀,到底身边有个人。就算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另有其人,但伊人已逝,他再苦苦追忆也没有用。既然不打算大难临头各自飞,那么,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结局,总是会有的吧。
闲时回想前尘往事,恍如隔世了吧。不知道她有没有后悔过?若是在薛家尚未陷入困境前早早寻了个门庭相当的婆家,凭她的才干,肯定把所有的人都收得服服帖帖,把日子过得游刃有余。然后,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她携手子女一同到花园里赏赏花,教他们吟诗作对,兴起扑蝶,生活悠闲自在。
一个女子最令人惋惜的地方莫过于,她蕙质兰心才貌不凡,却没有遇到对的人,明明应该过得很好,最后却不得不潦草了结一生。
好在这些故事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社会,命运不会辜负一个聪明又努力的人,一个人想得到一些,埋头苦干,总不会没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