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台湾国立大学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对于比较大众化的褒黛抑钗的观点,她尖锐地指出了黛玉的生命局限和性格弱点,对宝钗之为人,从不吝啬褒奖之辞。
我当然是坚定的拥黛主义者,欧教授说自己怀着公正之心没有偏颇地对待每一个人物,但是在我有偏见的心里总觉得她在大肆吹捧宝钗,心里难免愤愤之情。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不懈往下听,平心而论欧教授讲红楼梦旁征博引,绝不似刘心武那般穿凿狭隘,给人以浩瀚博大之感,心理学哲学什么历史人文都有涉及,同时又很有现实意义。
终于讲到晴雯袭人了。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我的好恶可想而知。
欧教授对晴雯的出身性格成因以及悲剧原因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说她身上具备一些闪光点,小小的优点,小小的可爱,这都是特质,但都不足以称之为人格价值。晴雯不过是寻常女子,爽直暴躁张扬,优越环境下挑三拣四夹枪带棒,远不是君子之所为。
于是,顺着欧教授的引导,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我为什么会喜欢黛玉晴雯。这里面是不是有我没想过的思维定式。
喜欢黛玉的性灵,这对于一个文艺女中年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能从黛玉的身上看到自己,几分清高,几分孤傲,几分乖张,以及多愁善感的气质。我们惯于寻找共鸣,甚至在书中找寻与自己相似的人。我们本能地认同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价值观的人,而拒绝考虑其他可能。对于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生,潜意识中就会加以排斥。
喜欢晴雯的爽直,觉得那样的性格,是从心而发。
细想起来,自己的好恶的确出自本能,有着太多想当然的理解。当今社会,我们大都崇尚个人主义,崇尚自由,觉得由心而发的东西,就一定是有价值的。但这样的个人主义思维模式,的确源自生理,顺着自然,的确是最容易的。我们不自觉地采用了这种简化的标准,来看待人物。
若不拿学问提着,全都流于世俗去了。
简而言之,像晴雯那样做人并不难,率性,爽直,一种未经学问提点、未经教育雕琢的质朴人性,跃然纸上。常见的人性而已,谈不上低下,也谈不上高贵。我们喜欢她,因为她美丽又直爽,因为她使力不使心,因为她表里如一嫉恶如仇,因为宝玉也喜欢她,我们的喜欢都出自一种简单的因由。
但我愿意那样做人吗?我们以读书人自居啊,我的确不是晴雯。看着晴雯,反省自己,怎么能以晴雯的标准作为做人的标准,人格的高度。
一个读书人由内而外的风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情人眼里出西施,等于拒绝了真相,禁锢了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好恶当成真理,停留在成见的地方画地为牢,便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提升。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我今后可能还是会喜欢林黛玉喜欢晴雯,但我希望自己能看到自己和她们的局限,勇敢地探索人性、关照世情,从而提升成为真正有高度的人。
如果读书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认知,如果交友为了强化本来的自我。那还有什么意义?有时候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了解世界的多面性,才能让自己活出更高的人格。
接下来,我该听欧教授对于袭人的理解了。我知道和我惯常的想法肯定不一样。我早已习惯于对人物贴标签,并把她回到圆滑世故的那一类。
但越是不一样,越是不入耳,我越是应该坚持听下去,听到更多的声音,反思自己。欧教授说,真正伟大的人格,不是原地停留,而是逼近真理更进一步。
赞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