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至今世人仍对他争论不休。其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和思想的《论语》是公认的儒家之经典。同样,也因此《论语》一书成了我们研究孔子性格形象的一部完整资料。
对于孔子的性格,他的学生子贡就曾称他“温良恭俭让。”也就是说孔子性格温和,品性善良,做人庄重,生活勤俭,为人谦逊。而这个温和是放在首位的,所以孔子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温尔和雅的儒者形象。
可《论语》中似乎还记载了孔子发的几次脾气,这让我们不禁怀疑,圣人也会发脾气吗?
被误解的“圣人的愤怒”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句话的背景是当时处于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力已经超过了周天子的实力,于是这些诸侯国不甘臣服于人,准备图谋造反,而文中的季氏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八佾(与意同音)的佾是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则为四佾,士用二佾。
而这个季氏是正卿,按理说只能用四佾。 可是他却无法无天,公然的用六十四人(即八佾)在自己庭院内奏乐跳舞,摆明了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公然与之对抗。
而按照后世的理解,似乎孔子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发飙,握着拳头捶着桌子大骂:“这事我**忍不了。”
可是要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孔子绝对不像前面子贡说的那样温和,反而给人一种跟粗狂豪迈的武夫一样的感觉,这简直是前后矛盾的。
实际上我认为孔子当时并没有大发脾气,在听闻了这个消息后,他只是叹了一口气,非常忧虑地说:“季氏都容忍自己做这样的事了,那么还有什么事是他不能容忍自己去做的呢?”意思是就是说他肯定要去造反了。
当时孔子生活的时期正好处于春秋末期,那时候正是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年代。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只能周游列国,广收弟子,宣传仁义思想,希望能够使社会趋向和平。可惜历史的潮流并未因此而被阻挡。
被误解的“圣人的愤怒”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句话就比较广为人知了,小时候办了错事经常被老师或者父母批评“朽木不可雕也。”而这句话的出处就是《论语》。
话中提到的宰予是孔子的学生,“昼寝”意思就是白天睡觉,就是指午觉。按照以往的解释,似乎宰予睡午觉被孔子看见了,老夫子一下子受不了了,破口大骂:“这个烂木头无法雕琢,这个用粪土堆砌的墙也没法粉刷。对于这个宰予我简直没话可说。”
由于历代文人都是这样理解的,所以造成我国过去比较守规矩的读书人都不敢睡午觉,当初宰予就因为睡了个午觉就被骂得那么惨,至于后世文人都认为睡午觉是不求上进、性情懒惰的行为。
近代清朝名臣曾国潘就受此影响,他作为一名出色的理学家,平常就是工作再忙,身体再累也不敢睡午觉,只怕被天上的孔子批判“朽木不可雕也。”
但是光晚上睡觉又休息不够,所以曾国潘就想了个法子,他改成睡晚觉。就是在太阳下山后,晚饭之前这段时间睡一觉。因为太阳一下山昼就结束了,此时睡觉就不会被别人骂“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了。
但是我觉得要是这样理解的话,首先子贡说的“温良恭俭让”里的“温”字就要打上问号了。而且,就因为自己学生睡个午觉就被骂成这个样子,孔子也太没个圣人的样子。所以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被曲解了。
一个木头要是里面真的已经完全腐坏的话,即使你刀工再好,技艺再精湛,这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一面用脏土砌成的墙,上面都被蚂蚁蛀坏了,本身就不牢固,就是外表装饰的再好也是徒劳无功的。
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可以明白,宰予应该是身体比较虚弱的。因为不管你写文章也好,做学问也罢,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很难长时间地工作的。有的人三天感冒两天发烧,好不容易痊愈了坐在书桌前看会书,没一会儿又顶不住了,还得上床睡一会。
而宰予应该就属于这样一个人,光晚上睡觉根本不够,所以他还得在白天睡一会儿。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的意思是暗喻宰予的底子不行,身子骨就像是腐朽的木头一样。“于予与何诛”就是说对于宰予就不要过于苛刻了。既然身子不行就让他睡一会吧!
所以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孔子不仅是个温和善良的君子,还是一个体恤学生的老师。因为这样理解才符合孔子儒学学士的身份,也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孔夫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今天他的思想也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只要我们不加以曲解和偏视,无论何时何地,孔子的思想都能给予我们极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