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很多答主举高考、考研时期的奋斗经历来作为例子,其实这是最不具有代表性的。高考时所有学生都统一上课(住校的甚至统一作息),每天晚上回家也就那么几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大量作业逼迫着你,一切按部就班就好了,所谓自律是最容易的——不写作业明天就跟不上老师讲解了。
像我自己考研时候的经历成为很多学弟学妹的榜样。那时候我每天12点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6点到图书馆,中午吃完饭回图书馆小睡半小时,接着学习到下午5点半,吃完饭回宿舍洗澡,再到图书馆学到11点,回宿舍洗漱睡觉。这样的作息我起码持续了一年半,除了周日早上多睡两个小时,下午打场篮球,其余时间都在图书馆。直至我顺利跨专业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并成为当年我那个专业唯一录取的学生(两个人进了复试,另外一个被刷掉了)。这种作息的代价是不小的:我得了鼻炎,而且由于长期保持坐姿,得了慢性胃炎,导致考研后的那半年我每天喝粥,几乎没吃过一顿米饭。
这样的自律很难吗?其实不难:目标高度明确——跨专业考上北大;作息“被迫”规定——图书馆考研自习区晚去了就没座位了;学习气氛好——6点到图书馆前面已经有一条长队了;诱惑少——图书馆没wifi,晚上回到宿舍已经累趴了,哪有精力打开电脑。实际上我的自律几乎只要做两件事:起床,然后去图书馆。
真正困难的自律在于读了研之后。课程少了,每天的时间基本自由安排,没人管你有没有早起早睡,没人知道你这学期总共看了一百本书还是五本书。你自律不自律,努力不努力的差别很难在短时间里看出来,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没以前那么努力,那么自我克制了,你也许已经在慢慢地落后于那些比你聪明又比你努力,家庭条件还比你好的人了。好在那时候导师把他在北大静园办公室的钥匙给了我,为了享受这份高级待遇,我每天还是逼迫自己去静园自习,其实是为了迎接每天照进办公室的那一缕阳光,好拍照留念。
我并不是个高度自律的人,我身边比我更努力、更自律的人简直不要太多。这里举两个真实例子:
同学A,年纪轻轻已经在学术界展露头角,硕士期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让博士们都望尘莫及。他亲口跟我说,来北大三年,除了睡觉,我从没有在宿舍停留超过2个小时,没有一天例外。
同学B,也是年轻有为,被导师寄予厚望的人,作息却与同学A截然相反。可以说他从没在图书馆待超过2个小时——因为他只在宿舍学习。为了避免干扰,他经常熬夜看书到三四点。可他抗拒得了诱惑,或者说没有什么东西诱惑得了他,他在宿舍就只是看书,除了足球比赛能让他暂停学习。三年来他基本以每天1到2本书的速度刷书,毕业时成为北大借书最多的学生之一。
因此,谈自律,要在你一天24小时没有任何人监督,你的工作学习成果没有硬性要求或者没有紧迫性要求的情况下来谈才是真正的自律。我想,如果你是容易分心的人,还是最好学学同学A,只要别待在舒适区,效率再差也有点成果;如果你真想在家里或宿舍学习,又不像同学B那样兴趣单一,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断网删游戏了。对了,同学B研究生三年只用非智能手机。一次和他去吃饭,他看着手机说,哇恒大又进球了!我奇怪地问:原来你这手机还能上网啊?他说,不能啊,同学发短信告诉我的。
如今我出国读博,自己一个人住,没有学分要求,成果三四年后才能看到,无疑对自律的要求更高了,然而我却经常陷于白天碌碌无为,晚上内疚失眠的恶性循环中,当年那个每天记录自己看了几页书,离目标又近了多少的少年似乎渐行渐远,如今每天都在与内心的恶魔作斗争。
自律也许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特别是当你作为上班族每天回到家精疲力竭,还要照顾孩子,也许还要做饭洗碗,然后还要像知乎大神一样练练毛笔,学学公开课——何必呢,如果你没有这个兴趣的话。终身学习绝对是件好事,但不要用它来绑架自己。不需要与诱惑做斗争,你只需要在工作时间离开它,并养成习惯。而当习惯养成,效率也就不是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