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就是鱼(Lionni, 1970)讲的是,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这个故事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所创作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 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
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对这一教学观的合理引申就是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教师还需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
考虑一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孩子们认为地球是平面的,而教师要试图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是球体的。当老师告诉孩子地球是圆的的时候,他们会把地球描绘成一个煎饼, 而不是一个球体(Vosniadou and Brewer, 1989)。如果再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像一个球体,他们会从自己的平面地球的观念出发来理解有关球体地球的新信息,把地球描绘成一个里面或顶部像煎饼一样的平面球体,人们站在煎饼的上面。孩子们对地球所建构的新理解是与他们的地球模型相一致的,这个地球模型帮助他们解释人是怎样站在其表面上或在上面行走,球体形的地球与孩子们心理上的地球模型是不一致的。正像“鱼就是鱼”的故事一样,孩子们听到的每一件事都与他们的先前观念融合在一起。
这一教学观或者说这个“鱼就是鱼”案例在接手“新生”教学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从中我取得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是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要注意学生有可能走向的误区;二是既然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源于已有知识,那么我们在教学新知识时是否建立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三是对于新生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先前观念。
基于这三点启发,我对日常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做个提示性分析:
一、高一级阶段的教师新教学低一级升入学生时要充分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根本依据。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教师由于如“大班化”、兼职管理等的原因,不能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并对症下药,众多教学依然是我行我素不能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或者顾及到了也不能去及时辅导、处理。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懂,教学质量越来越低。我向来认为,作为教师抱着“有效无效责任尽到”的思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不如把心思放在个别辅导上,那怕教学内容不能圆满完成其成效也会比前者显著。
二、正因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前概念对其后面的继续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高低级”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出发点是“怎么帮助学生牢固建立所学知识”。低阶段老师要首冲其行,而高阶段的老师也不能一味推责,都要设身处地地担起赋予学生牢固知识的职责。比如,初中语文教师也避免不了“从头”教学生汉语拼音的问题。反过来想一想:学生从小学不太会升入了初中,我们初中老师总不能再让他回到小学学习。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宁愿慢,也要尽我们所能。从这一点看,我非常赞同“分层教学”理念。
总之,不同的学生前观念、已有知识不同,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并积极做好因材施教。若全国大多数学校、班级都能实现小班化教学,这一矛盾问题的解决又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