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
《间谍之桥》——大师的作品 哪怕不够惊艳 也绝对发人深思

《间谍之桥》——大师的作品 哪怕不够惊艳 也绝对发人深思

作者: 钱多多的时空站 | 来源:发表于2016-10-29 22:06 被阅读49次

记得高晓松有一次在节目里谈到美国电影的时候,提过一个观点:年代造就大师。比如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很多都成为影史的经典。同时,那个年代也诞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马丁 斯科塞斯、科波拉、大卫 芬奇等等。至今回头看他们的作品,都有很多让人惊艳的地方。

但是近十年以来,奥斯卡评选出来的作品,鲜有经典之作。有人不禁会问:“大师都去哪儿?这个时代难道出不了大师吗?”每每有大师级导演推出新作,有人也会质疑:“大师的水平怎么不如往昔?是不是江郎才尽了。”ps:最近李安的新片口碑扑街,就引来很多影迷讨论。

如果一个人特别优秀,大家对他的期待值就会自动升级,因为谁都想看到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但是一个优秀的作品的诞生,原因总是多方面的。题材、演员、导演、时代背景……很多因素的汇聚,才能让它绽放出耀人的光彩。光靠一个大师的名号,并不能保证部部都成经典。只是当大家作为旁观者来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品评的时候,还是感性占上风,习惯性忽视客观因素。

不过即便大师的作品水准比不上他的代表作,但是仍有其可兹探讨的地方。毕竟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基本功绝对是扎实的,即便新作品不会让你感到惊艳,但从中可以看到很多深层次的表达。

《间谍之桥》是斯皮尔伯格在2014年拍摄的历史传记片。影片根据美国律师詹姆斯 多诺万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美军侦察机执行任务时被苏军击落,多诺万律师为了营救飞行员而卷入了冷战风暴的中心的故事。

事件发生在1960年,当时正值美苏冷战之际,柏林墙刚刚建起,美苏两国之间的局势剑拔弩张,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信息间谍战。

苏联间谍阿贝尔被俘,但因为自己没有身份(既没有苏联国籍,也没有美国国籍,身份不明),被抓后警方又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美国联邦调查局指派多诺万律师为阿贝尔辩护。

阿贝尔是苏联间谍的事情已经被媒体报道,成了众人皆知的事情,但因为受命执行任务,多诺万只能履行自己律师的职责,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背负着家人有可能受害的危险,开始了辩护的工作。在他的帮助下,阿贝尔保住了性命。因为深知多诺万的不易,以及他在辩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精神,阿贝尔默默地在心里把他视为朋友。

没过多久,多诺万又接到一项任务。美军一名飞行员被苏连军俘获,此时美苏双方政府希望彼此交换人质(美国飞行员与阿贝尔),只是这件事情需要私下解决,而不是以正式会晤的方式,于是多诺万就成了谈判代表。他被派到了东德,冒着生命危险,与苏联的对接人谈判。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任务顺利执行,多诺万安全归国,成为国民英雄,身边人也从对他的误解转变为敬佩。

140分钟的篇幅,故事节奏偏缓慢,没有太多的情节起伏,甚至影片最初的三十分钟看起来沉闷得让我想犯困。但是随着对剧情的了解,会慢慢发现它的精妙。片名是《间谍之桥》,初看以为这是一个悬念重重的谍战故事,后来发现它是借助谍战的背景在讲述人性中的善良。如果往更深处去挖掘,它表现的是即使面对政府之间的冰冷对峙,人还是可以跨越国籍、跨越语言、跨越威胁,坚持自己的善意和正确的做事原则。

多诺万接到的谈判任务,本来是进行一对一交换,即一个美国飞行员交换一个阿贝尔。但是到了东柏林,他又接到一个消息,一个美国的经济学大学生被苏军逮捕。因为在火车上亲眼看到苏军射杀了企图翻越柏林墙的人,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处境,于是决定增加谈判条件,即一对二交换。

可是这个决定遭到了随行美国联邦调查员的反对,他认为多诺万这是在增加谈判的难度,更何况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换出飞行员,因为他是一个情报员,在苏军手中时间越久只会越不利,至于大学生暂时不救也可以。

虽然经过多诺万的努力,谈判成功。但是在交换人质的时候,苏军还是耍了一个花招,当场只带来了飞行员一个人。多诺万看到情势不对,坚决要求接到大学生才能让阿贝尔走。联邦调查员害怕苏军不同意,就催促阿贝尔赶紧到苏军一方。可是,当时阿贝尔选择站在多诺万的一方,并向他保证,如果看不到大学生,他就不回苏军。

可以说,这一幕是整个影片的高潮。因为在这一刻,不管是身为美国公民的多诺万,还是身为苏联间谍的阿贝尔,他们主动站到了同一个立场,就是尊重生命,挽救一个年轻人的生命。

其实在看影片之前,我并不知道导演是谁?当后来晓得是他后,才发现这样的表达风格很斯皮尔伯格。仔细想想,他以往的作品中不乏类似的主题。不管是《拯救大兵瑞恩》,还是《辛德勒的名单》,影片都是把个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一个国家可以出动那么多军力只为了拯救一位士兵,一个商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财富散尽,只为拯救更多犹太人。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人性的光辉,也正因为有如此的立意,他的影片里总不乏一些深度的表达,看过之后发人深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皮尔伯格拍摄就是美国主旋律导演的代表。比如在《间谍之桥》中,多诺万作为一名律师深入到东德战区谈判,接触到的苏联方面的对接人多是长相猥琐、谈判中使坏作局不守规矩。在展示双方对待俘虏的场景时,对比更是明显。美国飞行员在苏军中被施刑,被刑讯逼供,但是阿贝尔在美军中却被派了辩护律师,从来没被进行了身体上的伤害,甚至他在狱中还睡得很安稳。这些对比场面分明就是在美化美国国家形象嘛,这就是典型的主旋律表达。

只是当一个导演把主旋律题材包装成一个可供全世界观众观看的作品时,需要有质感的画面、有深度的立意、有高度观赏性的故事、有表演精湛的演员、有历史厚重的场面……有了这些因素的支撑,大家才愿意接受它。而在被接受的同时,美国的精神内核也一点点渗透到世界影迷的心目中,影响大家的认知。

有时候我就在想,其实国内每年都会有一些主旋律电影出现,就算不在大屏幕上放映,也会在CCTV6播放,只是这些电影通常都是缺乏观众缘的。一方面因为大家对它们已经产生了“不好看”的固有印象,好像一提起这类电影,就觉得在一味歌功颂德,没多大新意。另一方面它们确实也太过教条主义,缺乏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从大师的拍摄方法中学习一二,是不是我们也能产出更多有质感的作品呢?

相关文章

  • 《间谍之桥》——大师的作品 哪怕不够惊艳 也绝对发人深思

    记得高晓松有一次在节目里谈到美国电影的时候,提过一个观点:年代造就大师。比如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就出了一大...

  • 间谍之桥:做一个坚守规则的人

    文/半个错别字 《间谍之桥...

  • 间谍之桥

    开头 开头是个老头,并没有介绍太多,然后就是一场经典的谍战场景,跟踪反跟踪,必然的结果就是间谍获胜,不带痕迹的骗过...

  • 间谍之桥

    亚伯送了多诺万律师一幅画,加上交换美国学生的等待时间。 多诺万律师送给亚伯的是用间谍交换让他回去,以及多拯救了一个...

  • 以性为马,不负智谋--大表姐诱人胴体映射下的《红雀》

    这两年,间谍电影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类,佳片层出不穷,论起翘楚,当然要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另外还有《间谍之桥》、《...

  • 水彩临摹|波斯少女

    四月去看了慕夏大师的画展,真是惊艳。一副水彩临摹作品向大师致敬。 原画:

  • 观《间谍之桥》有感

    观《间谍之桥》有感 文 / 许健 一个简单的任务,作一名敌方间谍的法庭辩护律师,为什么简单?你懂的。而纽约的保...

  • 《尘小土作品欣赏》九

    尘宝贝的作品! 老师赞说“惊艳到我了” 超级优秀的作品就看细节! 崇拜了,我的尘大师!

  • 《间谍之桥》观后感

    1 今晚看了《间谍之桥》。 讲的是冷战时期,一个俄国间谍在美国被捕,并对其进行公开审判。为了彰显美国精神,他们还为...

  • 间谍之桥观后感

    周末回家,无事,打开电脑随意挑选了一部电影权当消遣。名字叫《间谍之桥》,讲述的是冷战期间一位美国律师为交换间谍俘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间谍之桥》——大师的作品 哪怕不够惊艳 也绝对发人深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uy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