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如果你对这句话很熟,说明你对三国很熟。
三国,一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时代。之所以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才能成就出个性十足,豪情万丈的人才。
纵观中国几千年,大多数是大一统的文化,做为一个人才,你必须忠于一个皇帝。忠于皇帝就是为国尽忠,因为,皇帝就代表着国家。而三国则不同,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暂未统一的“战国”时代。
这种特殊的环境也给了各类人才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
最为典型的当属三国头号大帅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以待天时。待的什么天时,按书中描写,自然就是等待时机出山嘛。这个时机无非两个因素,一个是时局的变化,一个是自己想投奔的人。一个想出山,一个求贤若渴,自然就造就了流传千古的“三顾茅庐”。至于诸葛亮为何偏偏要选择刘备,这个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我觉得,两人理想相同,目标相同应是关键。
而诸葛亮的亲兄弟诸葛谨则先于诸葛亮效力于孙权,成为东吴重臣。这也是亲兄弟不同政见的典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在不同的公司打工嘛。
还有一个人物,叫司马徽,著名的隐士。他认识当时的很多人才。刘备拜访他的时候,他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也才有了前面所说的“三顾茅庐”。虽然他推荐了两位高人,但他自己却并没有加入刘备团队。这何尝不是又一个双向选择呢?
还有一个双向选择的典范,就是关羽。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有次在战场打散,曹操非常喜欢关羽,百般劝说关羽归降。关羽在无奈和兄弟走散,生死不知的情况下,答应曹操“降汉不降曹”。说实在的,在曹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关羽还是有点动心了。或许关羽也喜欢曹操的英雄气概。但最终,还是一个“义”字,让他在知道兄弟下落后,“过五关斩六将”,重新回到刘备的身边。可以说,如果刘备真的战死了,关羽定当成为曹操的一员大将。
最为经典的双向选择,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选择,而是国与国之间的选择。那就是蜀吴联盟。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