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1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断舍离”最早的践行者。
《红楼梦》在第四十回里这样描述宝钗居所蘅芜苑: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明明有足够的条件来装饰住所,但屋中除了生活所需就再无半件多余之物,这大概就是宝钗极简生活的清爽态度吧。
2
我们每次整理房间的时候都会发现,总有一些物品,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上面布满了灰尘,看不出一点儿生活的痕迹。
它们可能是失去黏性的贴画,根本变了味道的香水,去年地摊买来的旧杂志以及只要减肥就能穿上的连衣裙。
如果不是整理房间,你可能已经忘了它们的存在,没有半点存在感,但是的的确确占据着不小的生活空间。
它们被赋予了一个优雅的名字: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它们还存在在那里的唯一理由,就是你的那一丝幻想: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我自己就经常看着一抽屉不知道何年何月囤下来的打包带和已经发黄的便利贴,犹豫是否应该当作废品处理。
但是每次都会想:“没准以后用得上呢。”
合上抽屉的那瞬间,还要美美的夸自己一句:“我可真会过日子!”
然而,事实证明,超过80%的“没准以后用的上”的东西,往往都是用不上的。
你常年累月积累下的旧物,它们不会在你生活中发挥一点作用。
哦不对,它们会在你心烦意乱的时候,被你看到,然后为你糟糕的心情,雪上加霜。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断舍离”呢?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总结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一是逃避现实型。这类人不愿直面凌乱的现状,在恶性循环里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糟。
二是执着过去型。那些丢不掉的东西上或多或少承载着某段无法割舍的回忆,而对旧物的执着实际上是对过去的留念。
三是担忧未来型。未来生活的不安因素使这类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失去”的恐惧,“拥有”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安全感。
3
如何和旧物说bye bye,做到断舍离呢?
1、主角不是物体,而是你自己
要知道,收拾杂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所有物的选择与舍弃,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东西能不能用,而在于我要不要用”。
举个例子吧,那件杀马特的大背心摆在衣柜里很久了,是当年618冲动的产物,每次看到它你都会严重怀疑自己的审美。
它不是不能穿了,但你一辈子都不会再穿上,与其留下来碍眼,不如丢了或者送给有需要的人。
2、放下执念
念旧的人喜欢留下物件收藏过去,这种情怀非常美好,但请记住,不要让留念变成执念,并非所有旧物都值得被留下。
小心翼翼地珍藏几件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真的比堆积一箱落灰的破烂玩意儿来得更有意义。
丢掉不舍和执著之后,你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
3、精神减压
“说了多少次,不要在垃圾堆里找男朋友”朋友遇到渣男的时候,身边的人总是态度一致地劝分不劝合。
我们需要丢弃的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物品,很多时候,糟糕的回忆,错误的观念,放不下的脸面,一段不合适的感情,难以维系的旧日情谊……
这些无形之物是情感上的废品,当它们发出的恶臭近乎掏空我们的快乐时,我们应该及时止损,与之作别。
人生本就已经是一场负重的狂奔,
不要再为自己添加额外的负担。
适当地丢掉一些东西,
接下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轻松。
网友评论